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26734

Cu2+、Cd2+和TBT对两种桡足类的联合毒性研究

戚本金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以两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近海的浮游桡足类——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poplesia)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为对象,研究了三种常见污染物:铜、镉和三丁基锡(TBT)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并在亚致死条件下,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指标,研究污染物单一及联合作用对桡足类的影响。为了解污染物胁迫下桡足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反应,进一步应用多种抗氧化酶研究污染物对桡足类的生理生态影响积累经验;探讨金属离子与有机重金属联合作用下桡足类的生理生态变化及其机理,为桡足类的环境毒理学研究积累资料。实验共分4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和加和指数法,研究了铜、镉和TBT对火腿许水蚤的毒性效应和等毒性配比下的两两联合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实验测得96小时半致死浓度:铜的96h-LC50为133.52μg/L,镉的96h—LC50为442.68μg/L,TBT的96h-LC50为0.4028μg/L。结果显示,三种污染物对火腿许水蚤的毒性作用大小为:TBT>>Cu2+>Cd2+。   联合毒性测得等毒性配比的铜和镉、铜和TBT、镉和TBT三组污染物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求得铜与镉联合毒性的S=1.19,AI=-0.19;铜与TBT联合毒性的S=2.23,AI=-1.23;镉与TBT联合毒性的S=1.18,AI=-0.18。三组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均为拮抗。   第二部分,以火腿许水蚤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为指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下铜、镉和TBT对火腿许水蚤的毒性效应和联合毒性,初步探索了联合毒性下火腿许水蚤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响应情况。   结果表明,在实验亚致死剂量下,火腿许水蚤T—SOD活性对各组污染物毒性均敏感,随暴露时间延长发生显著的变化。单一毒性处理的火腿许水蚤T—SOD活性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铜、镉暴露下的各组T-SOD活性分别在48h、24h达到最高,TBT暴露的诱导作用不显著。除低浓度铜、镉组外,各组T-OD活性后期受到抑制,均在96h降到最低。联合毒性处理的T-SOD活性变化更加复杂,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各组T-SOD活性主要受到抑制,铜与镉、铜与TBT、镉与TBT联合作用的分别在12-24h、24h、36h有最低值。后期的上升与金属离子对金属硫蛋白(MT)的诱导等有关。   第三部分,以加和指数法研究了铜、镉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等毒性配比两两联合的毒性效应。测得等毒性配比的铜和镉、铜和TBT、镉和TBT三组污染物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求得:铜与镉联合毒性的S=2.91,AI=-1.91;铜与TBT联合毒性的S=2.58,AI=-1.58;镉与TBT联合毒性的S=17.13,AI=-16.13。三组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均为拮抗,并且拮抗作用比火腿许水蚤的实验结果更强,尤其是镉与TBT联合毒性有最明显的拮抗效果。   第四部分,以中华哲水蚤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为指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下,铜、镉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和联合毒性,初步探索了联合毒性下中华哲水蚤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响应情况。   其中,铜、TBT单独处理组与镉和TBT联合处理的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有类似的变化规律,总体上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各组对T-SOD活性均存在明显的诱导作用。推测镉与TBT处理组的高抗氧化水平除与MT的诱导有关外,还与结合位点竞争等机制的有关。   而铜与镉以及铜与TBT联合处理的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变化规律较为复杂,总体上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其中铜与镉联合毒性相对其他处理组随时间持续显示了更大的毒性,在96h有最低值,T-SOD活性受到抑制:而铜与TBT联合作用随浓度增大毒性相对增强。  

火腿许水蚤;中华哲水蚤;污染物胁迫;超氢化物歧化酶;金属离子;有机重金属;联合毒性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生态学

朱丽岩

2011

中文

X55;X503.22

90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