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1830110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训练方法

张霞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全球范围内各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带来了口译活动的新发展。在中国,许多大学和语言学校都为大三、大四年级开设了口译课程,从事涉外活动的人员也越来越青睐于到各种培训机构参加相关课程来为自己充电。然而作者发现,大多数的课程及培训过多强调语言能力(即“词-句-段落,,式培训)、笔记或主题翻译方面的训练,而一再地忽视口译中记忆、认知能力及应对策略的培养。对于研究记忆机制特别是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科学系统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口译是一项复杂又困难的脑力活动。译员需在有限的时间内花精力同时进行语言认知、理解、翻译和目的语表达等多项活动。而在这讲话者话语暂停到译员开始口译的短暂时段里,记忆机制伴随始终,从收到源语信息到以目的语口头表达,因此,译员的记忆能力直接影响其口译表现。只有在三种记忆机制(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协调运作下,译员才能在成功地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正确的对等目的语,从而保证译语的准确和口译的成功。所以记忆在口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记忆培训是造就合格译员最有效的途径。   本文引入了当今口译领域几种有代表性的研究,以及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相关成果。作者首先着重就口译界世界知名教授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达妮卡·赛莱丝科维奇和玛丽亚娜·勒代雷的“释意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口译的理论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深入探讨了口译中记忆的种类及其各自特点和作用。针对不同种类记忆的特征,作者从认知、心理及心理语言学角度提出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并提出交替传译中笔记和记忆的互动运作,以期提供译员培训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并能对增加口译培训方法的多样性贡献一份力量。   本论文的优点在于引入了系统的相关理论和背景信息,从而为口译的发展和译员的培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针对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各自特征分别设计培训方法更加有针对性并更有效地加强了译员的素质提升。作者真诚的希望本论文能对口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做出贡献。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邹卫宁

2010

中文

H059;B842.3

2011-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