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
国民政府时期是青岛历史上一个特殊阶段。在整个民国史研究中,无论研究的数量还是深度都无法与民国政治史相比;在整个慈善史研究中,学者对民国时期慈善的关注远远落后于明清。因此,如夏明方所言,民国慈善史“还是一片刚刚开辟而有待于深耕扩垦的荒地”。
从动态的角度,本文首次将青岛慈善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探讨。在广泛搜集已有材料的前提下,从微观着手,从区域的视角,以1929年--1937年的青岛为中心,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概述青岛慈善影响以及对慈善行政机构梳理的基础上,对社会慈善的程序、措施、慈善资金来源和分配、慈善物资运输和慈善信息传递、慈善的奖惩和监督、制约慈善事业成效的要素进行透视和考察,力图客观展示政府与民间如何开展慈善,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慈善机制的组织变化等等。
本文试图对1929-1937年期间青岛慈善事业的生存状况、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功能做一个系统的研究,进而揭示出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对这个目前学界尚无人涉猎的课题来讲,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揭示民初青岛慈善公益事业的真实面相,无疑是本文研究的最主要目的。首先,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在总体式研究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区域性研究开始勃兴。从近年发表的论著、文章来看,学者开始重视微观研究。而笔者也选择最有区域代表性又缺乏研究的青岛作为研究对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岛慈善事业目前尚无综合性研究,本文力图填补此方面空缺。其次,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在大量梳理这一时期慈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近年的研究无论在框架结构还是方法、思路上都出现了新趋势。如蔡勤禹在2003年的书中就试图以“国家与社会”理论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救济,2005年对华洋义赈会个案研究中,专门辟出一章具体考察了慈善组织(社会)与政府的关系,这无疑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巨大突破。我也将以此作为突破口,从青岛一地慈善事业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为视角进行创造性探索。最后,建立全新体系。目前,我国学术界较多地对该学科的某一方面展开研究和论证,但是,国内学者较少能将该课题作为独立的、完整的、有预见性的和系统的工作进行研究。所以,本论文重要的学术目的就在于使慈善事业的制度建设研究实现独立的、完整的、有预见性的和系统的工作,以及为建立提高有中国特色慈善公益学科地位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蔡勤禹
2009
中文
K265.2
2011-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