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经济贝资源调查及养殖技术研究
通对日照浅海海域底栖经济贝类生产情况调查分析,表明日照浅海海域有着丰富的大竹蛏和栉江珧等名贵贝类资源,大竹蛏2002年的产量达1300t,栉江珧2005年产量达342t,由于近年的过度采捕,其资源量明显下降,但通过对大竹蛏采取人工放流等增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其资源量从04年开始明显回升,通过2008年9月至10月的采样调查,发现日照滩涂经济贝类资源量较少,其平均生物量只有24.3g/m2,最少的王家皂海域只有6.3g/m2,而在滩涂资源保护较好的涛雒刘家湾海域,滩涂经济贝类的生物量则达40.4g/m2。
于2007年4月至2008年5月在涛雒刘家湾海域选择修建2011m2滩涂进行贝类混合养殖试验。在养殖面积内共投放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青蛤、文蛤苗种164.8t,期间共收获商品贝750t,平均亩产2500kg,扣除成本,实际纯收入96.2万元,亩均纯收入3200元。在养殖期内四种贝的生长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较一致,5-7月生长最快,8-9月相对放缓,11月后基本停止生长。其壳长随体重呈明显的幂指数关系,体重对壳长的相关性极为显著。
日照浅海浮筏式贝类养殖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主要养殖品种为紫贻贝和栉孔扇贝,其发展经历了紫贻贝浮筏养殖时期、栉孔扇贝浮筏养殖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时期及紫贻贝养殖重新占主导地位、扇贝养殖逐步恢复时期三个阶段。为探索栉孔扇贝的养殖新技术,于2006年11月从石岛购进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的杂交一代苗种500万粒,栉孔扇贝苗种500万粒,在日照开展了养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贝壳高的特定生长率为0.12%~1.05%/d,栉孔扇贝壳高的特定生长率为0.11%~1.10%/d,杂交贝体重的特定生长率为0.22%~2.78%/d,栉孔扇贝体重的特定生长率为0.23%~2.84%/d,杂交贝与栉孔扇贝的特定生长率相差不大,而两种贝体重的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其壳高的特定生长率;两种贝各生长参数的特定生长率随水温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11月到2月随着水温下降,其生长速度降至最低,从3月到7月随着水温上升,扇贝的生长进入第一次高峰,7到8月随水温进一步上升,其生长速度放缓,进入一年中的第二次低谷,9到10月随水温降至20℃左右,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进入一年中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收获取样测量发现,杂交栉孔扇贝和栉孔扇贝的平均壳高和体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两种扇贝的成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栉孔扇贝的成活率为65%,每笼产贝平均5.35kg,平均产量2140kg/亩。而杂交扇贝的成活率为90.1%,每笼产贝平均为7.75kg,平均产量为3100kg/亩。杂交栉孔扇贝较栉孔扇贝增产44.9%。
对养殖的栉孔扇贝和杂交贝进行甲基化位点差异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检测了栉孔扇贝及其杂交贝甲基化位点的差异。12对引物组合共检测了567个CCGG甲基化位点。在栉孔扇贝的基因组中有211个(37.21%)胞嘧啶表现为甲基化多态性,占总扩增位点的37.21%,其中有151个(71.56%)胞嘧啶为外甲基化(或半甲基化);60个(28.44%)胞嘧啶为内甲基化。在杂交扇贝中,有208个CCGG(36.68%)表现为甲基化多态位点,其中有149个(71.63%)为半甲基化位点;有59个(28.37%)为内甲基化位点。两个扇贝群体的整体甲基化多态位点数目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可能是杂交贝的某些位点甲基化与另一些位点去甲基化相互抵消的结果。但有个别位点的甲基化有差异。说明:杂交扇贝中有一定比例的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杂交扇贝在抗病性状上表现出的明显优势有关。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领域
李琪;孙玉忠
2008
中文
S932.5
2011-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