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3674

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研究

安琪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文以青岛近岸的马粪海胆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理生态学方法,对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开展了继饥饿后再投喂出现的补偿生长现象和补偿生长对马粪海胆产生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本实验旨在了解马粪海胆补偿生长的特征和机制。研究结果如下: (1)饥饿和再投喂对马粪海胆生长的影响 在16±1℃条件下对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进行了饥饿和再投喂研究,将马粪海胆进行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进行恢复投喂实验。在8周内,处理组T1、T2和T3分别饥饿1周、2周、4周后再连续饱食投喂直至实验结束,同时设对照组C1、C2和C3连续饱食投喂8周。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T1、T2和T3组体重均小于对照组,T1、T2组性腺指数低于对照组,T3组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1、T2、T3组肠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处理组提灯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恢复投喂后,饥饿处理组海胆体重、性腺指数、肠指数均接近对照组,表明马粪海胆经1-4周饥饿后,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 本实验中,各饥饿处理组在恢复生长初期湿重摄食率高于对照组,但以后逐步回落。各饥饿处理组在恢复生长期间的吸收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马粪海胆在饥饿后消化吸收能力增强;马粪海胆在饥饿结束后的恢复生长中出现的补偿效应可能是通过提高吸收率和增加摄食量协同作用来实现的。 (2)饥饿和再投喂对马粪海胆生化组成的影响 在16±1℃条件下将马粪海胆进行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进行恢复投喂实验。在8周内,处理组T1、T2和T3分别饥饿1周、2周、4周后再连续饱食投喂直至实验结束,同时设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8周。结果表明:饥饿过程中,马粪海胆性腺水分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脂肪含量饥饿前2周基本保持不变,饥饿第4周显著下降;糖分在饥饿第1周不变,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由此推断,饥饿时马粪海胆的能源物质利用顺序为蛋白质,蛋白质+糖分,蛋白质+糖分+脂肪,并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蛋白质供能比例减小。实验结束时,各项生化指标含量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3)饥饿和再投喂对马粪海胆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饥饿结束时,T1组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T2组和T3组则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T1组海胆蛋白酶活力恢复到对照组水平,T2组先上升后下降,T3组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最终均达到对照组水平。 饥饿结束时,淀粉酶活力在T1组和T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组则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恢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海胆淀粉酶活力缓慢下降,至实验结束时,淀粉酶活力达到对照组水平。 脂肪酶变化与蛋白酶和淀粉酶不同,在饥饿结束时,饥饿处理组肠脂肪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T1组和T2组肠脂肪酶活力没有变化;T3组在投喂第一周与饥饿结束时没有变化,投喂三周时脂肪酶活力显著上升。实验结束时,T1组和T2组肠脂肪酶活力显著上升,T3组保持不变,最终均达到对照组水平。 本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种酶活力受饥饿的影响不同,这应与酶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有关。

马粪海胆;补偿生长;生化组分;消化酶活性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增殖养殖工程

曾晓起

2009

中文

S968.3

59

2009-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