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底栖纤毛虫分类学及生态学初步研究
海洋底栖纤毛虫具有不同于浮游类群的较高的物种和生境多样性,但有关其生态特点和功能一直了解甚少。本研究采用Ludox-QPS(硅胶提取结合定量蛋白银染包)法,对青岛湾潮间带高潮点泥砂质底和低潮点砂质底两个沉积物样点的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多样性特点和变动进行了周年垂直分层(0-0.5cm,0.5-2cm,2-4cm.4-8cm)研究,并结合环境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站点的最优势类群均为斯坦楣纤虫(Aspidisca sreini,大小平均为26×18μm);除此之外按优势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低潮点的代表类群为乳突盘毛虫(Discorricha papillifera),迟钝洛佩虫(Lopezoterenia torpens),斜叶虫(Loxophyllum spp.),佛瑞环须虫(Perirromus faurei),及核残迹类等;高潮点代表类群为斜叶虫,圆纤虫(Strongrlidium sp.),德氏偏体虫(Dysreria derouxi),迟钝洛佩虫和乳突盘毛虫等。低潮点表层0-8cm的纤毛虫年平均丰度为7922 inds./10cm2(99 inds./ml).最高丰度出现在2007年12月份,数量高达11257 inds./10cm2(141 inds./ml).而最低丰度出现在2008年2月份,数量为5066 inds./10cm2(63 inds./ml)。在垂直分布上,低潮点表层0-0.5cm的纤毛虫占总量的19-56%(平均35%)。由于高潮点4-8cm分层的沉积物中纤毛虫数量远小于总量的1%(甚至为0),故高潮点仅以4cm垂直深度计算,其纤毛虫年平均丰度为11993 inds./10cm2(300 inds./ml).最高丰度出现在2007年7月份,纤毛虫数量达到34728 inds./10cm2(868 inds./ml),最低丰度出现在2007年11月份,数量也达4137 inds./10cm2(103 inds./ml)。高潮点表层0-0.5cm的纤毛虫平均可占总量的75%(43-97%),在2007年7月份该点表层0-0.5cm的纤毛虫竟高达6016 inds./ml,为迄今所观测的纤毛虫最高丰度值。多样性分析显示,低潮点砂质沉积物中的纤毛虫多样性明显高于高潮点的泥砂质底;在季节上,低潮点纤毛虫多样性总体上春季高于秋季,而高潮点的多样性则明显呈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统计分析表明,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有机质含量及脱镁叶绿素含量显著正相关。
此外在纤毛虫分类学方面,发现国内尚未报道底栖纤毛虫10余种,并对采自胶州湾河口潮间带的曲扭头虫(Metopus contortus)、卡氏草履虫(Parameciumcalkinsi)及采自青岛湾潮间带的维尔伯特泡毛虫(Tunicothrix wilberti)进行了形态学重描述,发现并描述多核泡毛虫一新种(T. multinucleatan.sp.)。
底栖纤毛虫;分类学;生态学;Ludox-QPS法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产养殖
宋微波;徐奎栋
2009
中文
Q958.8;Q959
68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