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语言的文体学实证研究——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透视文本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记录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场景。由于对20年代生活状况生动而真实的刻画,这部小说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同时,由于它透彻、生动和独特的文体成就,小说得到了读者极大的关注和赞赏,并吸引了无数评论家对它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的探索。
本篇论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详细文体分析为范例,试图阐明一部小说的意义、魅力是如何通过作者的语言选择和叙述技巧得以实现的,并进而证明将文体学应用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和欣赏是有着极大帮助的。
本文尝试采用肖特和利奇在《小说文体论》-书中的分析模式从四个主要层次对小说语言进行较全面、客观的分析。这四个层次分别为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境和句间照应。
就词汇特征而言,小说作者选择抽象名词,华丽繁复的法语词等词汇项来刻画充满迷失感、铺张浪费和道德败落的美国社会。作者还采用蕴涵不同语义特征的词汇组合勾勒出盖茨比理想化的悲剧形象和布坎南夫妇的飘忽不定、肤浅和精神荒芜,从而凸显了美国梦与美国梦破灭之间的对立。偏离常规的词汇搭配和特殊词汇内涵的使用塑造了人物性格,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在句法特征方面,作者从叙述句子类型、语域转换和对比等方面塑造人物,调节叙述者,人物,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小说中的叙述句子类型相对长而正式,繁丰复杂的句式用以描述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精彩呈现了叙述者对美国梦代表人物盖茨比的赞赏,和对美国梦破灭的哀叹。不同语域的转换和对比与意欲表现的内容相呼应,产生了强烈的文体效果,有助于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塑造人物方式。作者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句子多以精心组织的同位语结束,极力培育浓厚的感官触觉,创造一个浪漫的世界。同时,作者使用介词短语描绘环境,触发心境,为激起读者兴趣、引起期望和制造悬念服务。
从修辞手段来说,小说采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很好地体现了人物性格。象征手法贯穿故事始末,既使作品保持了紧密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照应了小说的主题——美国梦、美国梦的破灭、精神和道德的荒芜。
小说的叙述视角和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是用以创造特殊文体效果的重要叙述技巧。在叙述视角方面,为更好地表达作品主题,菲茨杰拉德主要运用了有限的第一人称见证人视角以及叙述视角的转换。小说主要采用尼克有限第一人称见证人的视角,使叙述具有即时性和真实性,大大提高了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叙述视角,作者表达了他对被叙述的主人公的同情悲叹和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态度。而有限第一人称视角所受的限制又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得到了解决。有意识地转换视角为读者介绍了必要的人物背景,有时也为读者设置了悬念,激发了阅读兴趣。
《了不起的盖茨比》采用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等话语表达方式。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调节了叙述距离,创造了作者有意成就的文体效果。其中直接引语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产生了非凡的音响效果。其他话语表达方式也发挥了调节叙述距离、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等突出作用,成为小说中重要的叙述手段。
总而言之,从文体学的视角分析作品,我们进一步意识到: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魅力无可置疑地来自于他高超精湛的写作风格。通过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揭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风格特点,我们可以肯定,将文体学应用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和鉴赏,能使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有更深刻、锐利的洞察。因此,将文体学引入到文学阐释和鉴赏中,是大有用处、也是及其必要的。
小说语言;文体学实证;《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文学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赵德玉
2009
中文
I712.074
74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