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2523

我国船舶制造业承接韩日产业转移研究

关丽丽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船舶制造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之一,产业关联性强,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实力与水平,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世界船舶制造中心发生过多次转移,其路径为英国→美国→日本→韩国,规律是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由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向成本低的国家转移。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迅速,2008年完工量达2881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29.5%的份额,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韩国,出口金额195.7亿美元,比2007年同比增加59.9%;除能制造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常规船舶外,还能建造一批高复杂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化学品船、成品油船、滚装客货船、液化天然气船、大型冷风集装箱船、大型自卸船和高速水翼船等。与韩日等船舶制造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制造业还存在船舶配套发展滞后、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落后、行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船舶制造业,但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承接韩日船舶制造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比其它国家,我国劳动力成本低,海岸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良好,贸易量巨大,市场需求强劲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使我国具备了承接韩日船舶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印度、越南等新兴国家也积极发展船舶制造业,这对我国承接韩日船舶制造业转移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近几年韩日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受国内海岸线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钢材涨价等因素的影响,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同时为了抢占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基于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两国主要的船舶制造企业纷纷向我国转移,但目前转移的主要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的分段船体或低端船舶的制造。承接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等区位条件好、岸线资源优良、工业技术发达的省市。我国承接韩日船舶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方面主要体现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流入,带动了我国机械、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带动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其不利的方面主要是外商的进入挤占了我国的资源空间,尤其是低端产业链的转移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世界新船订单减少,船价下跌,企业融资困难,撤单时有发生。我国船舶制造业也深受影响,订单减少,船东撤单,中小民营船舶制造企业受打击尤为严重,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在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背景下,国家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规范外商在我国投资设厂的行为,引导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并举。船舶制造企业应认真学习《船舶工业振兴发展规划》,加快联合重组,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注重特色营销,开展错位竞争,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我国船舶制造业承接韩日产业转移研究主要运用了归纳演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全球船舶制造业发展态势,选取承接韩日产业转移的视角,以船舶制造业国际转移的一般规律为指导,分析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承接动力及有利条件、承接情况、带来的效应,最后结合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形势提出对策建议,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体系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船舶制造业;产业转移;产业关联性;产业链;发展规划;联合重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贸易学

邵桂兰

2009

中文

F426.474;F062.9

84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