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维菌素药物输送载体——胃漂浮小球及纳米粒的研究
本文以伊维菌素为模型药物,分别制备了适宜口服给药的胃漂浮小球与适宜注射给药的纳米溶液两种制剂,研究了其各自的性能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
作为口服给药的卡波姆-壳聚糖胃漂浮小球,研究了空白小球的粒径、漂浮性能、机械性能及吸水性能,研究表明,2%(W/V)壳聚糖(CS)浓度制备的小球具有较好的性能,干燥后粒径为0.299±0.0129cm;第六天漂浮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小球的破损率较小,到第五天时2%(W/V)浓度壳聚糖小球的破损率仅为18.5%;双层小球的吸水性也较好,在与模拟胃液接触后,水分进入小球内部,以卡波姆为基质构成核心。
载伊维菌素(IVE)的壳聚糖-卡波姆双层小球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最高可达69.28%;体外药物溶出结果表明,载药小球具有较为显著的缓释效果,对药物溶出规律研究表明,药物体外溶出符合Higuchi模型,IVE释放符合骨架扩散机制。同时,研究证明,固化剂的用量、固化时间及药物加载量均可以起到调节药物释放速率的作用。
作为注射给药的油酰-海藻酸钠纳米粒部分,首先用EDC和NHS作为交联剂通过酰胺键共价连接油酰胺到海藻酸钠羧基上合成了油酰胺接枝的海藻酸钠耦合物,并通过改变油酰胺与海藻酸钠糖残基的摩尔比制备了三种不同取代度的样品。利用红外光谱验证了耦合物的结构;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三种耦合物的取代度,三种产物中每100个海藻酸钠单体接枝的油酰胺数目即取代度(DS)分别为1.4、1.82、2.0,根据取代度将三种耦合物分别命名为AO1.4、AO1.8、AO2.0。用超声的方法制备了油酰-海藻酸钠(AO)纳米粒,并检测了其性能:透射电镜(TEM)观察了该纳米粒的形态,结果表明,纳米粒为球形,形态完整;利用动态激光散射技术(DLS)对纳米粒的粒径进行了测定,纳米粒的大小随取代度增加而减小,三种样品的平均粒径分别是:700.9nm,664.8nm,596.3nm;利用荧光探针芘(Pyrene)研究了纳米粒的自聚集性质,发现纳米粒的临界聚集浓度(CAC)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降低,三种样品的CAC值分别是0.108mg/ml,0.0802mg/ml,0.0256mg/ml。
利用疏水相互作用将伊维菌素装载入纳米粒的疏水内核中,制备了载药纳米粒。分别制备了不同药物加载量的纳米粒,并用三个不同疏水取代度的样品分别制备了载药纳米粒,研究了其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溶出情况。研究表明,随着药物加载量的增加,纳米粒的载药量呈增大的趋势,药物包封率则降低;取代度越高,载药量越大,包封率越高;溶出结果表明三种取代度的纳米粒均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效果,缓释时间可达5天以上。同时,载药量和取代度均对药物释放有较大的影响,载药量越大、取代度越高,药物与纳米粒内核的结合越紧密,部分药物在纳米粒中结晶化,使得药物缓释效果增强。
研究了蛋白吸附情况,结果表明,该AO纳米粒在牛血清中的蛋白吸附符合“Vorrman effect”。耦合物的取代度影响吸附蛋白的量,对种类影响不大,推测AO纳米粒的表面性能对吸附情况的影响占主导。
综上所述,上述两种制剂胃漂浮小球与纳米粒具有较好的性能,缓释效果较为明显,可以进一步研究,扩大兽药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的应用。
伊维菌素药物;胃漂浮;海藻酸钠;纳米粒;缓释;抗寄生虫药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生物学
刘晨光
2009
中文
S859.795
65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