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2290

渤海湾北部5000年以来环境变化及其背景

陈文文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文通过采自渤海湾北部的168个表层沉积物和3个柱状样(A435、B83、B166)样品对底栖有孔虫群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分析,结合Q型因子分析及AMS14C测年数据,对渤海湾北部海域5000年以来古环境变化及其背景进行初步探讨。 研究发现有孔虫均为底栖种类,未见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以广盐性、半咸水性近岸、浅水种占优势,较为窄盐和深水生活的种类很少,仅见于研究区水深超过15~20m的范围。 对表层沉积物进行Q型因子分析得到的4个主因子,累积方差贡献为93.247%,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组合:I区Ammoni'a beccarii vars.~ Quinqueloculinaakneriana rotunda组合,代表沿岸淡化水体环境;II区Protelphidiumtumberculatum组合,代表了水深较大,海水盐度相对较高,海洋环境逐渐向渤海海区过渡区;III区为 Ammonia beccarii vars.~ Elphidium magellanicum组合,代表近岸浅海环境;IV区为Textularia foliacea组合,代表东部水深较大地区(大于20米)的环境。 B83柱样为5000a以来的沉积物,对其23种底栖有孔虫99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得到4个主因子,主因子1为Protelphidium tumberculatum组合;主因子2为Textularia foliacea组合;主因子3为Ammonia beccarii vars.组合;主因子4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组合,因子载荷的分布与有孔虫群的特征吻合较好。 A435柱样为4000a以来的沉积物,对其23种底栖有孔虫53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得到4个主因子,主因子1为Protelphidium tumberculatum组合;主因子2为Quinqueloculina akneriana rotunda组合;主因子3为Elphidiummagellanicum组合;主因子4为Ammonia beccarii vars.组合,因子载荷的分布与有孔虫群的特征吻合较好。同时研究发现,该柱样较B83柱样受黄河、海河、蓟运河等淡水注入的影响更为严重。 通过对A435柱样、B83柱样、B166柱样有孔虫组合特征分析及Q型因子分析,渤海湾北部海区5000 aB.p.以来古环境和古气候划分为4个阶段: 第1阶段距今大约4000~5000 aB.p.,为内陆架浅海环境。在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稳定; 第2阶段距今大约4000~2500 aB.p.,为低温低盐近岸浅海环境。在这一阶段,气候波动,早期气候处于稳定的温暖期,随后进入寒冷期; 第3阶段距今大约2500~1000 aB.p.,为冷水环境。该段时期气候凉爽潮湿; 第4阶段大约1000aB.p.至今,为滨岸环境。在这一时期内,气候出现连续波动,早期气候变得潮湿;到了中晚期,气温急剧下降,进入寒冷期;但随后现代气温又在逐渐转暖中。

渤海湾北部;表层沉积物;底栖有孔虫组合;古环境;古气候;Q型因子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地质

刘东生

2009

中文

P736.22

75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