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上那些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者因性别、年龄、肤色等原因受到歧视而获得不同的工资水平,这就构成了就业歧视。其中,性别歧视严重影响了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情况。我国经济转型的现阶段,随着国有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和政府直接控制的劳动用工制度向劳动力市场的转变,职工工资差异扩大,失业率不断上升,处于竞争弱势的女性就业问题就更加突出。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观念严重,导致了大量的性别歧视、工资歧视和职业隔离等不公平现象,这大大妨碍了女性就业自由,这些对男女两性的自由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引导机制;企业应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个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就业形势,优化就业认知,提高就业能力。
女性就业自由程度是评价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包括社会劳动参与率(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劳动参与水平(职业层次)和资源的分配(同工同酬、平等福利)等几个方面。女性在家庭之外寻求自由就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女性劳动者自身,从社会学的角度,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通过查阅文献、调查研究女性劳动参与现状,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力求提出解决女性“就业难”问题的合理化建议。该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对就业歧视和女性劳动参与的研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论文结构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理论基础,主要根据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界定了就业歧视和劳动参与的相关概念,分类描述了我国女性就业歧视中存在的行业准入、职业隔离和男女收入差距等不公平现象,从理论上总结了人力资本投资、家庭和经济因素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并创造了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框架图。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就业歧视曾经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构成严重影响,在考察这一历史的基础上,笔者分别从经济方面的男女职业隔离及收入差距和家庭方面的家庭效率最大化及离婚率角度,分析了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第四部分在理论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推断了性别工资、离婚率等相关因子与女性劳动参与率主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因为数据的不可得,仅选取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进行分析),并根据各子因子的相关含义作了现实意义上的解释。第五部分根据模型推出的结果,针对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况,分别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建议,力求改善女性劳动参与状况,完善女性劳动力市场。
就业歧视;女性劳动参;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灰色关联模型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劳动经济学
赵领娣
2009
中文
F249.212
59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