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管辖青岛的政治策略及其成因——一项政治地理学研究
1928-193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南京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到东北易帜,从中原大战到“九·一八”事变,众多民国史上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段。这个时期也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初建阶段,其内部矛盾丛生,争斗不断,国家的政治布局也正处于重组调整阶段。本文以这个时段青岛政治形势的变化为研究个案,对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管辖青岛的政治策略其成因进行研究,从而剖析南京国民政府管辖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策略并分析其特点和意义。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1929年4月之前即被南京国民政府接受前的青岛概况。主要分为日本影响力以及东北海军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侧重介绍日本对于青岛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力,以及青岛本身的城市特性。阐述南京国民政府对于日本侵略势力以及山东问题的态度,分析济南事变对于青岛政治经济的影响。青岛本身的特点是南京国民政府对青岛采取特殊政治策略的关键内因。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1928-1932年间华北及山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中央政府对北方各大军事集团采取的政治军事策略。当时中国北方有张学良的东北军势力、冯玉祥的西北军势力、阎锡山的晋军势力以及其他地方军事势力(如山东韩复榘、刘珍年等)。四年间,通过中原大战等多次战争蒋介石瓦解了冯玉祥的西北军,整编了晋军势力,联合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势力,初步巩固了中央政权在北方的统治秩序。在此期间青岛作为国民党的政治筹码对调解中央与北方势力关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当时山东内部政治格局的变化对于青岛政治经济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外部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与东北系势力的联合是南京国民政府对青岛采取特殊政治策略的重要外因。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1929-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管理青岛的策略及这种策略对于青岛的影响。然后介绍南京政府对于青岛在政治军事上的管辖策略以及其具体实施。这包括“五三惨案”后南京政府对于青岛问题的考虑和对策、“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对于东北军的安置策略的分析以及马福祥、胡若愚和沈鸿烈三人就任青岛市长之背景及原因的分析等等。最后评析这些政策对于当时青岛政治经济以及对于当时山东政治格局的影响,从而阐述青岛当时在中国政治布局中的地位。
关于青岛近代历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以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对青岛政治史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这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青岛近代发展史无疑是一种缺憾。因此,基于相关文献资料的丰富性和相对完整性,运用政治地理学相关理论研究近代青岛政治史将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南京国民政府;青岛;政治格局;蒋介石;张学良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历史地理学
孙立新
2009
中文
K262.9
51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