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体质对太平天国战局的影响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士兵体质状况对太平天国运动究竟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现有的研究成果未能完全揭示。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清军与太平军在不同时期的士兵体质状况,以及影响士兵体质状况的诸多原因,来重新解释太平天国运动的顺利、相持和衰落的不同阶段,进而揭示士兵体质与战争的密切关系。
体质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从现有的诸多定义看,其至少应该包含先天遗传性、后天获得性及心理因素的稳定性三个方面。在战争状态下,部队流动性强,不得不临时招募大量兵勇,不同兵源地的士兵体质存在先天的差异,这种差异会随着战争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太平军大部分时间进行流动作战,在战争的前、中、后期,士兵的来源有很大的不同;私人武装——湘军和淮军重视乡土观念,将帅和士兵分别主要来自湖南和安徽,其中淮军受到环境的限制,被围困在上海,并不能从容的回到两淮招募。仓促之中借湘勇、改防军、收降众、用洋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仍然非常注重乡土观念,即尽量的拣选两淮健儿,淮军把湘军的营伍制度与西方的技术融合起来,战斗力非常强;政府的经制军——八旗和绿营腐化堕落,根本不能战斗。八旗是清朝未入关前的部落军队,在入关后就已经衰落了,绿营是入关后接收明朝各省降军建立起来的,主要担负保卫国家的任务。乾隆末年以后,绿营这一个工具逐渐腐朽了。1860年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打垮,清政府不得不完全依靠湘军、淮军,以对付太平军。
而疾病、医疗卫生、粮饷供应、心理因素的稳定性等后天因素同样会影响到士兵的体质状况。与清军不同,太平军有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制度,这种制度可以很好的控制急性传染病的肆虐,而疟疾,伤寒等传染病的传染性并不强,病死率也不高。但是面对鼠疫、霍乱等的肆虐时,作战双方的战斗力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粮饷更是与士兵的体质息息相关。战争状态下,军人心理素质的稳定,同样会影响战争的结局。
在士兵体质的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作用下,太平军的士兵体质状况总体上是逐步恶化的,而湘、淮等私人武装的体质状况大体能保持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平天国的失利似乎是不可避免了。
士兵体质;太平天国;战争进程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历史地理
李玉尚
2009
中文
K254
33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