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1990

1923-1928青岛“交往区域”的民族资本

刘萍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1922年青岛被归还中国,日本殖民政府暂时撤出青岛,到1929年国民政府在山东的建立,在此期间,青岛的民族资本得以在相对平等的政治环境下平稳快速发展,各工业行业均有民族企业相继成立。青岛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回归后,原被日本当局控制的特殊行业被中方收回由中国企业经营,例如青岛盐业,或是在以中方为主的情况下中日合办,例如胶澳电汽公司和青岛屠宰场。在一些主要工业行业中,有些民族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已不输于当时堪称先进的日本企业,最典型的就是青岛华新纱厂,从企业发展之初就购进先进的机械设备,运用现代管理模式,虽在日本企业的重重包围之下,还是不断壮大。 然而,长期殖民的经历早已使外来资本在青岛生根发芽,即使中国收回了青岛,这些外来资本依然在青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青岛工业体系中占有主要地位。在整个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状态的这个大环境下,外来资本有着特殊的优势,而民族资本却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庇护。在作为通商口岸的青岛这一具有明显的“交往区域”特征的城市中,民族企业不可避免的要与外来资本发生多种多样的关联,在摩擦、冲突,但有时也会有“合作”的复杂环境中跌撞前行,技术手段、经营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也由此产生。 本文以1923-1928年间青岛主要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中外资本的力量对比为研究重点,深入探讨民族企业的发展状况,它们与外国企业的关系以及中外企业在青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青岛;交往区域;民族资本;外来资本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历史地理学

孙立新

2009

中文

F129.952

47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