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1960

饥饿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的影响

王鑫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文综述了褶皱臂尾轮虫在水产养殖应用、形态分类、受饥饿胁迫影响等研究现状;通过摸索出适合褶皱臂尾轮虫的石蜡制片技术,结合活体整体观察,探索了饥饿过程中轮虫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讨论了褶皱臂尾轮虫在饥饿及再投喂过程中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消化酶活力的变化规律,以期达到丰富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等相关基础生物学方面知识的目的,也为今后培养、投喂等生产活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轮虫石蜡切片的制作在固定前可用酒精进行麻醉至虫体能保持自然舒张状态对外界刺激基本没有反应为止,再用Bouin's液固定6-12 h。在整个取材、麻醉、固定以及整体染色过程中,轮虫样品的转移均用胶头滴管在解剖镜下进行。在脱水之前对标本先进行苏木精整体染色,脱水过程中尽量减小酒精浓度梯度;各级酒精脱水和二甲苯透明时间控制在5 min,每步透蜡时间控制在10-15 min。 通过对以上制片步骤的改进,可减少操作过程中材料的丢失、标本的脆化等发生,使轮虫石蜡切片更接近自然状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2、在光镜下对饱食状态下轮虫消化系统的HE染色石蜡切片进行了描述。轮虫消化系统在饥饿条件下变化最明显的是胃和胃腺。活体观察下,随着饥饿加深,褶皱臂尾轮虫的胃逐渐收缩,体积变小,到饥饿后期几乎收缩为管状;胃腺最初为饱满的马蹄形,随饥饿加深逐渐远离胃体部开始消瘦细长,到饥饿后期整个胃腺收缩变为树枝状。 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褶皱臂尾轮虫的胃壁细胞有逐渐变小的趋势,由最初的20×25μm变为饥饿12 d后的12×17μm; HE染色显示胃细胞质由强嗜酸性变为弱嗜酸性,细胞质中基本不含空泡物质。胃腺细胞质中的嗜酸性物质减少,染色变浅,细胞质中颗粒物质含量减少;细胞核间的距离有逐渐缩小趋势。在整个饥饿过程中,胃腺细胞核大小没有变化,但核仁有逐渐变小趋势。 3、褶皱臂尾轮虫在25℃整个4天的饥饿过程中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在最初的1~2 d下降最为明显,此后保持在一定水平;类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总体下降不大。饥饿条件下带卵率<0.09时,轮虫消化酶活力显著低于正常水平。 恢复投喂1d后,褶皱臂尾轮虫带卵率从0增加到0.21,类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恢复正常水平,而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高于正常水平;此后各种消化酶都逐渐恢复正常水平;投喂条件下这几种消化酶活力的高低与带卵率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活体观察显示饥饿再投喂1天内,褶皱臂尾轮虫胃和胃腺恢复正常结构。 从消化酶角度来讲,可通过适当饥饿,然后调节强化时间来获得较高消化酶水平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到鱼池后可适当投喂藻液,以此来维持未被捕食的褶皱臂尾轮虫消化酶水平。

褶皱臂尾轮虫;饥饿;消化系统;消化酶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生物学

朱丽岩

2009

中文

Q174

46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