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增殖礁的试验研究
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海洋渔业资源目前面临诸多问题。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鱼类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资源结构和组成严重恶化,以及渔业管理滞后等问题使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挑战。人工鱼礁建设,是已被世界上渔业发达国家证实的改善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农牧化渔业中生态环境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围绕增殖和保护章鱼资源这一主题从章鱼生物学特征和资源状况、人工鱼礁诱鱼机理、鱼礁模型对短蛸和长蛸的诱集效果试验及章鱼增殖礁的实践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实验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上的尝试。
本文主要由6章组成,前2章侧重于章鱼生物学和人工鱼礁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3、4章是人工鱼礁模型对短蛸和长蛸诱集效果的实验室研究,最后2章为章鱼增殖礁的实践研究和今后资源增殖方面的探讨。
增殖章鱼资源首先要对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等方面进行深入详细地了解,在第1章中本文对短蛸和长蛸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习性、渔业与资源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人工鱼礁增殖章鱼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人工鱼礁建设,首先要研究鱼类对人工鱼礁的行为反应,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第2章侧重于人工鱼礁诱集机理的研究,分析了鱼礁投放后对海区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人工鱼礁增殖章鱼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3章采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短蛸对同为PVC材质的3种形状的有孔和无孔模型礁以及对同为管状的3种不同材料的单体和叠加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各组内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PVC材质3种形状的模型礁放入后对短蛸的聚集效果均较好,与未投放模型礁时差异性显著,3种形状的PVC模型礁中,内部空间最大的正方体模型礁聚集率最大,每种形状的模型礁中有孔模型礁聚集率高于无孔;3种不同材料的管状模型礁放入后诱集效果均较明显,其中陶瓷材质的管状模型礁效果最好,每种材料的模型礁中3单体叠加后的
第4章同为模型礁对章鱼的诱集效果实验,是对上一实验的补充和扩展。实验观测了长蛸对同为PVC材质的3种形状的有孔模型礁和同为管状的2种不同材料的单体和叠加模型礁以及以上2种材料的叠加礁在3种光强范围内的行为反应,并对各组内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PVC材质3种形状的模型礁放入后对长蛸的聚集率均在18%以上,其中内部空间最大的正方体模型礁聚集率最大(29.8%);2种不同材料的管状模型礁放入后诱集效果均较明显,其中陶瓷材质的模型礁聚集率无论单体(21%)还是叠加(45.1%)均高于PVC单体(19%)和叠加(43.8%);在0~101x、30~751x和150~2501x3种范围光照强度下,PVC叠加模型礁的平均聚集率分别为39.3%、54.6%和60.6%,均低于陶瓷叠加模型礁在3种光强范围内的平均聚集率(分别为54%、68.3%、69.8%);实验中发现长蛸在鱼礁模型中有较强的领域行为,可能对鱼礁模型的诱集效果造成影响,并对此作了分析。
根据模型礁对2种章鱼诱集效果的实验结果,以及章鱼的繁殖行为习性,设计开发了几种章鱼产卵礁,并在实验海区进行了现场投放实验,并对实验结果组了分析。最后1章从新型章鱼产卵礁的开发、人工藻场建设和人工鱼礁保护区等方面对章鱼资源增殖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章鱼资源增殖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和参考。
章鱼;增殖礁;鱼类行为学;渔业资源;人工鱼礁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唐衍力
2009
中文
S965.399;S953.1
50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