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1798

褐牙鲆标志技术与增殖放流试验研究

刘奇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文以我国重要经济鱼类—褐牙鲆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学研究方法,开展了褐牙鲆荧光染色标记技术研究,比较分析了野生与养殖褐牙鲆群体的形态学差异、并采用不同标志方法在威海北海双岛湾进行标志放流试验,阐述了山东省褐牙鲆放流优化策略。此外还探讨了人工标志、标记技术和生物标记方法在褐牙鲆人工增殖中的应用前景,实验结果旨在为我国褐牙鲆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论文共分四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综述了国内外标志技术的研究方法,包括外部标志与标记、内部标志与标记、生物标记、电子标志、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标志技术的标志效果,以及标志技术在种群动态、动物行为和生理学等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我国水生动物标志技术的发展。 2.研究了茜素红S(ARS)和茜素络合指示剂(AC)对褐牙鲆幼鱼浸泡标记的方法和效果。采用浓度为200-400mg/L的ARS和50-300mg/L的AC浸泡褐牙鲆24h,收到了良好的标记效果。将标记后褐牙鲆幼鱼养殖60d后解剖发现,矢耳石、星耳石、栉鳞、圆鳞、鳍条(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尾鳍)的荧光标记依然可见。所有处理浓度在耳石上均有很好的荧光标记效果(标记质量≥2)。采用200-400mg/L ARS和300mg/LAC标记60d后,耳石上仍保留肉眼可见的紫色荧光标记。采用400mg/L ARS和300mg/L AC标记60d后,鳞片荧光标记质量良好(标记质量=2)。采用250-400mg/L ARS和300mg/L AC标记60d后,鳍条荧光标记质量良好(标记质量≥2)。对比实验发现,400mg/L ARS和300mg/L AC是最适宜的染色液浓度,标记的适宜时间为24h。经60d养殖实验证明,标志组与对照组的成活率、全长、湿重无明显差异。 3.通过比较褐牙鲆的10个可数性状和16个可量性状,分析了山东近海野生群体、野生亲体繁育的F1代养殖群体、多代繁育的养殖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经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养殖群体较野生群体背鳍鳍条数明显增多,体高/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尾柄长较养殖群体明显减小,且差异显著。野生群体两侧胸鳍、腹鳍基长,胸鳍、腹鳍长与体长之比有减小的趋势,但与养殖群体多重比较分析差异不都完全显著。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野生群体与F1代养殖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较小,与多代繁育的养殖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较大,且多代繁育的养殖群体间形态学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4.通过山东省威海双岛湾褐牙鲆标志放流试验,探讨了不同标志方法的回捕率及标志效果。同时介绍了国内外褐牙鲆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山东省褐牙鲆增殖放流的优化策略。

经济鱼类;褐牙鲆;人工养殖;标志技术;增殖放流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增殖养殖工程

张秀梅

2009

中文

S965.399

70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