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1789

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拖网调查研究

徐炜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在北黄海(120.869°E-121.163° E;36.95°N-38.73° N)共进行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拖网调查,分别是2006年7-8月(夏季)、2007年1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2007年10月(秋季),每个航次调查设13个站位,本文根据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进行叙述和讨论,并对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排序结果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划分。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比较稳定,其中冬季和春季稳定性较好。各个类群的底栖生物种类季节更替率相差较大,鱼类种类组成最不稳定,平均种类季节更替率最大。 (2)优势种的平面分布:深水区以冷水性高盐种类为主,其中萨氏真蛇尾占绝对优势,近岸海域种类组成较丰富,优势种的优势度不明显。优势种总季节更替率比较稳定,其中鱼类优势种的季节更替率最大,棘皮动物最小。 (3)平均网获量最高的是春季,其次是夏季和冬季,网获量最小的是秋季。平均网获量的平面分布深水区远高于近岸,分析表明平均网获量的分布与水深呈极显著正相关。 (4)腔肠动物(主要是须毛高龄细指海葵和细指海葵)对网获量的贡献高于甲壳和软体两大类群。由于海葵耐污能力较强,因此常见于污损生物调查报告中,北黄海海葵的大量捕获,可能是海洋环境变化的信号。 (5)生物多样性特征指数总体偏低,平面分布总体上近岸站位高于深水区站位,个别站位在不同季节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从而导致群落结构发生重叠。 (6)通过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排序结果可将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分成3个群落,群落I:脊腹褐虾-砂海星-泥脚隆背蟹群落,以近岸广温低盐种类为主;群落II:萨氏真蛇尾-细指海葵-枯瘦突眼蟹群落,以冷水性高盐种类为主;群落III:奇异指纹蛤-萨氏真蛇尾-隆背黄道蟹群落。

底栖动物;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海葵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增殖养殖工程

曾晓起

2009

中文

Q958.885.3

50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