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甸油田低效无效循环带识别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大庆喇嘛甸油田是陆相砂岩油田,因其储层为河流相沉积岩层,具有明显的非均质特点。由于长期注水开发,自1997年起已经进入到特高含水开发期,储层物性参数、孔隙结构、流体分布等均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测井曲线特征上都会有所反映。检查井岩心分析、室内物模试验和现场动态监测资料均表明,以厚油层为主的非均质多油层砂岩油田综合含水上升到90%以后,存在着严重的无效和低效循环问题,并在厚油层和薄油层中都有分布。大量的注入水沿高渗透、高含水的便捷通道(简称“低效无效循环带”)无效或低效循环。低效无效循环带的存在,导致油田采收率低、生产成本上升,开发效益下降,给油田开发带来巨大压力。运用常规裸眼测井资料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定量识别低效无效循环带的研究,对于三次采油、堵水调剖、注采结构调整以及提高油层波及体积和石油采收率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分成薄油层和厚油层两个部分,研究区块有两个,分别以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低效无效循环识别与治理试验区,总共有油水井212口,其中的56口二次加密井和41口聚合物驱井(研究厚油层)和喇嘛甸油田北北块油气缓冲区,总共有油水井135口(研究薄油层),其中的二次加密井、聚驱井和聚驱上返新钻井56口井作为研究资料。从萨Ⅱ到高Ⅰ共5个油层组、38个沉积单元作为低效无效循环层识别与治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该区块开展油藏精细地质、开发历程和生产动态研究,绘制精细地质图幅54张。分析同位素吸水剖面资料85口,分析密闭五组合测井资料25口,绘制油层连通图120多张。
2.在全油田范围内收集5口2000年以后所钻取的岩心井资料,统计储层的岩性、物性储层参数,并提取相对应的各条测井的读值,建立完整的数据库,重新进行岩电关系研究,依据低效无效循环带形成机理,利用其微观变化在测井曲线上和储层参数上的反映,找到低效无效循环带与油层水淹特征相区别的曲线特征,制定了低效无效循环带判别标准。
3.研究形成了低效无效循环带定量识别方法,重新建立模型解释储层泥质含量、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渗透率、粒度中值、孔隙半径、出水率等18个静动态参数,并编制解释程序。本研究实现了低效无效循环带判别的计算机化,经过和岩心并的岩心分析资料对比,其计算精度是完全可以达到低效无效循环带判别的要求。
4.对喇嘛甸油田低效、无效循环识别与治理试验区212口井进行低效无效循环带单井解释,并在精细地质上绘制出低效无效循环带,分析其平面分布特征。在三年的识别研究、治理和应用过程中,绘制低效无效循环带平面分布图幅6个区块300余张。目前已经作为正常生产项目,与水淹层一同进行解释。
5.利用低效无效循环带纵向识别成果和平面分布图,通过编制堵水、长胶筒封堵、细分层注水、补孔、多次射孔、封堵等措施方案,总结出多种有效地低效无效循环带治理方法、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实现了三个区块的低效无效循环带的有效治理,并成厚油层内部剩余油挖潜、开发方案编制、生产动态分析等的基础资料,为油田的各项开发工作提供保障。
喇嘛甸油田;低效无效循环带;薄油层;厚油层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海洋地质
孟凡顺
2008
中文
P618.13
149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