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338316

中国鲟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融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鲟鱼类是现存最古老的原始硬骨鱼类,而且都是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中的濒危动物。20世纪90年代初,除了资源调查和人工增殖研究外,中国的鲟鱼人工养殖还是空白。从那时起,仅仅10几年的时间,通过对黑龙江流域鲟鱼的研究开发和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和技术,以及鲟鱼养殖技术的普及推广,我国的鲟鱼养殖得到巨大发展,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了使鲟鱼养殖产业在未来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要使鲟鱼养殖产业与环境、人类的需求与产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相适应,保持鲟鱼养殖产业与生态、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但目前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的对虾和大菱鲆等养殖产业的猛长暴跌、不稳定持续发展的过程非常类似。必须及时研究对策,以免重蹈覆辙。 在回顾总结中国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后,作者报告了自己在2007年7~8月对我国11个主要鲟鱼养殖地区的养殖场、育苗场所做的调查,以及对全国一些重要的销售市场所做的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与农业部渔业局的统计资料对照,作者从商品鱼生产、苗种生产、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养殖方式、饲料使用、养殖区域、产业组织模式、市场与贸易等9大方面,分析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现状,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8个方面的问题: 1.鲟鱼苗种和种质资源保护的问题:苗种供应仍不能自给自足;缺乏原种场和良种场;杂交鱼种混乱;外来鲟鱼对长江土著鲟鱼的种质基因造成威胁。 2.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使用劣质饲料所引发的疾病。 3.养殖药物残留对公共食品安全的潜在危机。 4.养殖环境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5.商品鱼消费规格太小(1~1.5千克);鲟鱼制品的深加工发展迟缓。 6.单一的鲜活鲟鱼消费形式限制了国内市场增长;国际市场仍有待开拓。 7.目前普遍存在的“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不适应当前公共食品安全和未来出口时CITES公约的要求。 8.政府部门缺乏有效支持;行业协会空缺;法规落后于产业发展;黑龙江鲟鳇鱼资源保护不力。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8方面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产业管理。其中作者首次提出了实行“区分品种的最低销售规格”的鲟鱼销售制度,即各种纯种鲟鱼类不得低于1.5千克的最低规格销售,而各种杂交鲟可以低于1.5千克规格销售。这样既满足了国内市场传统的鲜活鱼的消费需要,又鼓励了企业养殖大规格鲟鱼加工成制品和出口。 3.针对鲟鱼类全部属于国际公约保护的濒危动物的特点,作者首次提出了建立“区分国内、外市场,使用不同标记”的鲟鱼养殖标记制度,即以出口为目标的鲟鱼,采用RFID电子标签,来突破CITES公约的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于在国内销售的鲟鱼,则使用廉价的标记,以符合即将全面实施的水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要求。 4.作者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鲟鱼产业组织模式,即:鲟鱼协会+企业+鲟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鲟鱼养殖户。而根据目标市场是国内或者国处市场的不同,又分成4种机制。作者阐述了模式中鲟鱼协会、龙头企业、鲟鱼养殖合作社和养殖户的作用和该模式的运行。 5.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全面促进鲟鱼养殖产业升级。 6.推动鲟鱼加工部门发展,完善营销体系,扩大消费市场。 7.提高鲟鱼养殖水平,建立原种场和良种场,合理利用资源,生产优质鲟鱼,同时要抓好病害防治工作。 8.加强我国鲟鱼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鲟鱼;可持续发展;鲟鱼人工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产养殖

王如才

2008

中文

F326.4;S965.215

101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