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南大洋上一气旋对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包括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发行的FNL(Final Analyses)资料、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9红外卫星云图资料、探空资料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提供的Quick-SCAT(Quick Scatterometef)海面风场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等,对2004年11月15~25日我国“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船穿越南半球西风带时对其影响最大的一个“气旋对”M和N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FNL资料、探空资料和卫星云图对气旋对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描述,然后对这对气旋的垂直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用WRF模式模拟了该“气旋对”的演变过程,并详细地分析了“气旋对”的结构以及动力学发展机制。WRF模式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母气旋M生成以后以顺时针螺旋路线向东南移去,达到强盛后继续沿顺时针螺旋路线向西后退,在母气旋M进入衰亡阶段后,该低压系统的北侧等压线凸起生成子气旋N,此时“气旋对”形成。此后母气旋M逐渐减弱,并以顺时针螺旋路径向东北移动,而子气旋N在随高度增强的暖平流和中心附近正涡度平流的作用下一边迅速增强一边以顺时针螺旋路径向东南移去。M与N互相顺时针环绕着一起向东移动,在M刚好完成顺时针旋转一圈以后即消亡,而子气选N在M消亡后达到最成熟阶段,之后移上南极大陆消亡。两个气旋都具有暖心和湿心结构,子气旋N的斜压性非常强,在其上空有多眼壁结构的螺旋云团。两个气旋的东侧都有大片暖湿区,在气旋增强的过程中向极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最后我们对母气旋M与子气旋N的结构作了对比分析。
气旋对;南大洋;螺旋云团;WRF模式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气象学
傅刚
2008
中文
P732.3
69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