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房蛤壳性状、摄食与消化系统及核DNA的研究
本文以紫石房蛤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统计学、组织学、扫描电镜和流式细胞仪对紫石房蛤的壳尺寸性状与活体重的关系、鳃、外套膜、唇瓣、消化系统及核DNA含量进行了研究。
以3龄紫石房蛤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和活体重(Y),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壳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紫石房蛤壳长、壳宽、壳高与活体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壳宽对活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是影响活体重的主要因素;壳高对活体重的间接影响最大;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估计活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Y=-390.8778+24.9149X1+45.7710X2+18.0784X3。在紫石房蛤选择育种中,壳长、壳宽、壳高是理想的测度指标。
运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紫石房蛤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紫石房蛤具两对鳃瓣,分列于外套腔两侧,每一鳃瓣有内外鳃小瓣构成,内外鳃小瓣又由许多与身体纵轴平行的鳃丝组成。鳃丝无主鳃丝和普通鳃丝之分。鳃丝均由上皮组织部分及其包绕的血腔构成。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将鳃丝上皮组织部分分为柱状上皮细胞区和扁平上皮细胞区。柱状上皮细胞的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颗粒的运输和呼吸水流的产生有关。扁平上皮细胞为呼吸上皮,其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有利于气体交换的进行。相邻22~30根鳃丝形成一簇鳃丝,在鳃小瓣表面形成明显的褶皱状隆起,鳃丝间和内外鳃小瓣之间分别通过含有血管的丝间连结和瓣间连结相互联系。
运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紫石房蛤外套膜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紫石房蛤外套膜从软体部背侧向腹侧伸展,将内脏团、鳃等包围起来,左右外套膜末完全愈合而在后端分化为进水管和出水管两管道与外界相通,属于三孔型外套膜。以附着点为界,可将外套膜分为腹面的边缘膜和背面的中央膜。边缘膜较厚,但中央膜很薄,呈半透明。不同部位的外套膜,虽然形态有一定的差异,但其组织学结构相似,即由内外上皮层、结缔组织、肌纤维及分泌细胞组成。扫描电镜观察到外套膜内外表皮板块结构不明显;内表皮具大量黏液泡,纤毛丛均匀分布;外表皮无纤毛,但有大量的球状突起,其大小和形状有所不同。
运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紫石房蛤唇瓣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紫石房蛤的唇瓣位于身体的前端,呈三角形,共有四片,分别称为一对内唇瓣和一对外唇瓣,内外唇瓣大小不等,外唇瓣较大。内外唇瓣相向的一面具沟嵴,为褶皱面;相背的一面表面光滑,为光滑面。内外唇瓣在基部相连形成侧口沟,与口相通。内外唇瓣都是中间一层结缔组织,两侧被覆纤毛柱状上皮,基膜很薄,基膜下为一层平滑肌纤维,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褶皱面的嵴和沟内生有浓密的纤毛,光滑面纤毛较褶皱面少,生长于细胞间隙中,呈簇状分布,长度较褶皱面短;光滑面表面具大量的球状突起。每一纤毛末端呈膨大状。纤毛和黏液在食物的选择和运输中起着很大作用。
运用光镜技术对紫石房蛤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紫石房蛤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是一条细长的管道,从口到肛门,依次为口、食道、胃、肠、直肠、肛门。消化管由内向外可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缺乏肌层;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纤毛细胞,粘膜下层和外膜由结缔组织组成,其中有丰富的血腔隙;纤毛和粘液细胞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口仅为一简单的横裂。胃呈不规则袋状,有晶杆。肠内壁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褶皱,增加了肠的吸收面积。消化腺是上皮组织分化形成的结构,为复管腺,腺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复管腺由许多具分支的小管组成,各腺管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连接。
运用流式细胞仪对紫石房蛤核DNA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测10个紫石房蛤的核DNA含量平均值为3.2357±0.0320pg,变异系数为0.9890%。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紫石房蛤个体间的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1110>0.05)。
紫石房蛤;壳性状;摄食;消化系统;核DNA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产养殖
王昭萍
2008
中文
S917.4;Q523
66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