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水平与养殖密度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生理机能的影响
本论文以我国重要养殖鱼类—褐牙鲆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生理学方法,主要研究养殖密度与溶氧水平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旨在为优化牙鲆工厂化养殖模式、提高牙鲆工厂化养殖技术、促进牙鲆健康快速养成提供理论支持。
1、在水温20±0.4℃的循环水条件下,研究了溶解氧与养殖密度对褐牙鲆幼鱼(1.26±0.18g,全长4.7±0.24cm)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设置为两种模式:5.5±0.5mg/L(空气充氧)与14±2 mg/L,(纯氧充氧)分别对应养殖密度为200、400、600、800、1000ind/m2。实验历时40d,存活率均达到94%以上。
结果表明:①空气充氧条件下经10d的养殖实验,各密度组实验鱼平均体重即发生显著差异并一直持续到40d实验结束,纯氧充氧条件下各密度组实验鱼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且平均体重显著高于空气充氧条件下各实验组;②食物转化率有随密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空气充氧条件下尤为明显;③两种充氧模式下实验鱼的干重比、肝体比差异不显著:④肠蛋白酶活力随密度的升高而下降,空气充氧条件下尤为明显。⑤两种充氧模式下各实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⑥纯氧充氧条件下实验鱼血红蛋白含量、呼吸频率显著低于空气充氧条件。
2、在水温20±0.4℃的循环水条件下,研究了溶解氧与养殖密度对褐牙鲆幼鱼(14±2.1g,全长11.8±0.45cm)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设置为两种模式:5.5±0.5 mg/L(空气充氧)对应养殖密度为100、200、300、400 ind/m2;14±2mg/L(纯氧充氧)对应养殖密度为200、400、600、800ind/m2。实验历时30d,存活率均达到93%以上。
结果表明:①空气充氧、400ind/m2养殖密度下实验鱼平均体重显著低于100、200、300 ind/m2实验组。纯氧充氧、400 ind/m2养殖密度下实验鱼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其它密度组,同样,在该密度下特定生长率也显著高于空气充氧实验组。②两种充氧模式下各组实验鱼摄食率差异均不显著,相同密度、纯氧充氧条件下摄食率比空气充氧条件稍低。③两种充氧方件下食物转化率均有随密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在相同密度的比较中,纯氧充氧条件下食物转化率则显著高于空气充氧条件。④空气充氧条件下,红细胞数目(RBC)、白细胞数目(WBC)、血红蛋白(Hb)含量均有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纯氧充氧条件下,三项指标也有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其中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养殖密度为200 ind/m2时,纯氧充氧条件下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空气充氧条件(P<0.05),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为400 ind/m2时,纯氧充氧条件下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空气充氧条件(P<0.05)。⑤两种充氧条件下胃蛋白酶活力没有显著差异,而肠蛋白酶则差异显著。纯氧充氧条件下肠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空气充氧条件。⑥两种充氧方式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无显著差异。⑦养殖密度对实验鱼呼吸频率无显著影响,但溶解氧水平对呼吸频率影响显著,纯氧充氧条件下呼吸频率显著低于空气充氧条件。所得实验结果支持提高溶解氧水平可以缓解养殖密度带来的拥挤胁迫这一结论。
3、通过试验所得数据,根据褐牙鲆幼鱼在不同密度下的生长状况,在其他环境因子不变的条件下,依靠不同养殖密度的生长特点,以数学方法推导出空气充氧和纯氧充氧条件下褐牙鲆规格(1.26-7.99g)与养殖密度之间的关系分别为y=-1.2857x2-0.7143x+391.8,R2=0.9938;y=0.7143x2-20.714x+668,R2=0.99并设计了1套可视化软件,以期为养殖用户提供决策支持。
褐牙鲆;养殖密度;溶氧水平;幼鱼生长;工厂化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张秀梅
2008
中文
S965
82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