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自2004年8月-2005年5月对青岛岩相潮间带的2个断面(二浴东和小青岛)逐月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调查。通过对样品逐月的采集、分析和测定,描述了该地区岩相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现状,分析了优势种类和生物多样性的月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潮间带生物群落的演替。为海岸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结果如下:
(一)共采集到了大型底栖动物9门74种,其中软体动物门种类数量最多,共有22种,环节动物18种,节肢动物15种,纽形动物7种,棘皮动物门6种,腔肠动物2种,尾索动物门2种,扁形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各1种。
大型底栖植物4门66种,其中红藻门共有36种;绿藻门共有13种:褐藻门共16种;海草1种。
(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个断面的生物量接近。中潮带的生物量远大于低潮带。但动物丰度有明显差别,分别为2620.44ind./m2和1552ind./m2。贻贝作为绝对优势种主导着2个断面动物群落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特征。
植物生物量垂直分布差异很大,低潮带生物量大大高于中潮带。角叉菜、粗枝软骨藻和孔石莼为优势种。其中角叉菜生物量最高,为植物群落主要优势种。
(三)本次调查的2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不高,小青岛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高于二浴东。初步分析,认为导致差异的原因应该是人为干扰强度不同。
(四)同历史资料相比较。动植物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贻贝代替褶牡蛎成为动物群落优势种;角叉菜、粗枝软骨藻和孔石莼代替鼠尾藻、多管藻、囊藻成为植物优势种。
岩相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演替;底栖生物;生态调查;优势物种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曾晓起
2008
中文
S932.2
45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