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荒漠化治理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日益严重。治理水域荒漠化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水域污染导致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我国废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江河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近岸海域有机物和无机磷浓度明显上升,无机氮普遍超标,赤潮等自然灾害频发,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不断增加,水生生物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水域生产力急剧下降。二是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我国是世界上捕捞渔船和渔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于长期采取粗放型、掠夺型的捕捞方式,造成传统优质渔业品种资源衰退程度加剧,渔获物的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现象严重,捕捞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三是人类活动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水利水电、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水域生态也造成了不利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不断恶化,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剧。
水域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水生生物体本身及其赖以栖息的场所造成危害,致使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水域荒漠化更强调的是人为活动(水域污染、过度捕捞、涉水工程建设等)对整个水域环境的影响及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荒漠化的概念从1949年提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和研究,已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部分国家已经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有关行动计划。但水域荒漠化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学术界对其比较陌生,水域荒漠化防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一是水域污染、水工建设、过度捕捞等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有限容量与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水域生态系统呈现不可逆转性的改变,加剧形成水域荒漠化的风险。二是缺少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阻碍水域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增殖放流等常规措施较少,效果比较单一、而人工渔礁、限额捕捞等措施的研究尚不成熟,可行性、操作性、风险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由于水生生物资源的流动性、共有性、隐蔽性,水域生态系统比较复杂,水域荒漠化表相不明显,特征不易判断,水域荒漠化未像土地荒漠化一样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公众的水域荒漠化防治意识淡薄,水域生态环境未得到有效保护。
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在提出水域荒漠化定义的同时,阐述我国水域荒漠化的现状,定性分析水域荒漠化成因及各主要因素的贡献率,并主要对增殖放流进行重点分析。本文的学术意义在于系统的介绍水域生态荒漠化的成因,并归纳总结了增殖放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今后增殖放流的发展方向,为今后从事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本文的实际利用价值,就是使相关政府、科研部门进一步了解增殖放流在水域荒漠化各项措施的成效,为政府部门制定整体、系统的保护政策和治理措施提供参考。
增殖放流;水域污染;水域荒漠化;荒漠化治理;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梁振林
2008
中文
S931.3
37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