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养殖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消除方法的研究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现已成为山东、辽宁两省沿海地区新兴的重要海水养殖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病害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刺参‘腐皮综合征’(也称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的最主要疾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越冬保苗期和养成期刺参均可被感染发病。2005年,‘腐皮综合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数十亿元。因此,解决当前病害问题迫在眉睫,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
目前,关于养殖刺参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整个养殖系统净化工艺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在刺参养殖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消除效果的研究,以期改进刺参养殖工艺,降低刺参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发生频率,从而保障刺参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分析研究了刺参从育苗到养成过程中的主要病原,并对刺参育苗和养成期的最主要疾病-‘腐皮综合征’的两种主要病原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进行了体外杀灭试验。结果表明,漂粉精、溴氯海因、PVP-I、过氧化氢、双链季铵盐络合碘和生石灰对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两种主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有效杀死浓度分别为0.20ppm、0.10ppm、0.25ppm、0.50ppm、0.50ppm、5ppm。另外,研究了生石灰、强氯精、二氧化氯、溴氯海因、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过氧化氢消毒剂对幼参(2.5-3.0克)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七种消毒剂对刺参的毒性依次为:生石灰<过氧化氢<溴氯海因、强氯精、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二氧化氯;它们96h对刺参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0ppm、6ppm、4.80ppm、6ppm、6ppm和12ppm,安全浓度分别为6ppm、0.60ppm、0.48ppm、0.60ppm、0.60ppm和1.20ppm。
自2007年2月到2007年6月,调查了山东地区20个刺参育苗场,对各个育苗场中用水的来源、预处理方法以及使用情况等作了分析研究;同时,对育苗场砂滤前后养殖用水的总菌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发现,75%以上育苗场的养殖用水是自然海水经过砂滤等预处理后使用的;在多数养殖场中,砂滤装置对于养殖用水中的总活菌数去除率都在80%以上,具有较好的净化除菌作用。
饵料是刺参细菌性疾病发生的主要感染源。为切断饵料感染源,根据臭氧在水体中具有高效除菌力的特性,组装研制了“刺参流式饲料消毒仪”,它由照明系统、水管系统、充气系统和臭氧发生器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参数。在刺参饲料与水的重量配比小于1:3而呈流体状态时,该消毒仪具有较强的杀菌力,在5-10分钟内能够全部杀死饲料中的细菌(TSB培养法)。另外,对刺参饲料煮沸消毒发现,煮沸法也能有效地清除饲料中的细菌,经过10-15分钟的蒸煮处理除菌率近100%。但相比较而言,流式饲料消毒仪方法,操作简单、消毒快、处理量大、成本低;而蒸煮法操作麻烦、处理量小、成本高。
本研究通过对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在刺参养殖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消除效果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其有效、安全的消毒剂浓度以及刺参流式饲料消毒仪的研制成功,将为刺参健康养殖、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刺参养殖;刺参病害;疾病防控;病原微生物;腐皮综合征;病原体消除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产养殖
王印庚;周丽
2008
中文
S947.9
50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