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33721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李静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和国计民生。近年来,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频繁发生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食品安全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运用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和理论。 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及食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形成健全的法律监管体系已势在必行。 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存在很多缺陷,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多头执法和监管权责不明等诸多问题,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之需。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对于保障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体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借鉴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上的监管经验,针对我国国情,从监管模式、组织体制、法制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系统监管体系的思路和框架,为构建以预防为主、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对食品安全及监管基本理论进行概述。对食品安全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辨析,对食品安全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重点分析了对食品安全进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从社会学层面看,食品安全问题扰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从经济学角度看,食品安全的内在属性如公共物品属性、外部性和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也要求法律对其进行监管。 第二部分,对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进行考察。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如普遍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控,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领导协调机构,强调预防原则重要性,实行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可追溯性和食品召回制度,建立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等,并在实践中达到了或者基本达到了政府监管有力、国民享受安全卫生的食品供应目标。本部分着重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状况进行研究,考察其先进的理念和体系及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从立法和执法层面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首先,概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分工,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即缺乏一个权威的领导协调机构,监督管理效率较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执法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缺乏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国家财政投入不足,检测机构资源配置不合理,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薄弱等。其次,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现状。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证食品安全或者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制定的法规、规章等,但就目前实行情况看,还存在很多缺陷,如法律法规严重滞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法律效力不够、责任承担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缺乏公开性、与国际接轨不够等,最终影响着监管效果。 第四部分,研究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和体系的建议。在前述基础上,从确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原则、合理构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体制三个方面,提出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建议。针对我国在立法方面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提出应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法,同时尚需完善部分食品安全具体法律制度,如市场准入、市场检测、质量认证、安全信用、信息发布、食品召回等。在执法方面建议成立跨部委的全国统一的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来统一组织、协调、管理食品安全工作,改变政出多门的格局,同时建议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以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监管体制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经济法学

阳露昭

2008

中文

D922.294

49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