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财务披露监管机制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中逐步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治理的趋势日益显著。从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的实践来看,股东主权式单边治理的典型美国公司,由于20世纪60年代起公司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人们对于传统的“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产生了怀疑。而在公司治理中更多体现“利益相关者理论”思想的日本、德国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却迅速崛起。虽然很难说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制度的安排是导致其经济困窘的全部原因,但是学术界在这种现实反差面前不得不开始反思英美企业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英美等国在实践中也转而主张按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改造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和财务披露密切相连,财务披露是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制度的完善与否决定了公司治理的成败。而就财务披露而言,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披露,而在于披露的范围与数量、信息的质量和披露的时间。如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只强调信息披露,而忽视建立财务监管机制,这些问题就难以圆满解决。因此,按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建立财务披露监管机制是改造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为主的方法,借鉴公司治理、制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利益相关者的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行为进行研究。另外,采用文献分析与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现行财务披露监管机制的不足,以及提出新的利益相关者分类的方法。
鉴于以委托--代理理论为指导的财务披露监管的不足,本文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这种先进的公司治理理论引入财务披露监管的研究。首先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模式,建立起一套对于利益相关者重要程度进行评定的指标体系,界定出财务披露监管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并根据企业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构成对企业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从而反映出公司治理的实质;然后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并结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对财务披露监管机制进行设计,指出其随着企业利益相关者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清楚地揭示了财务披露监管体制的动态性、多样性的特点。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构造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结构相适应的财务披露监管机制,在理论上能够使财务披露监管更加完善,在实践中,能够为企业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披露监管制度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财务披露;监管机制;平衡计分卡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会计学
王竹泉
2008
中文
F275;F832.5
60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