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336915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房艳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近年来,虽然我国正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目前我国环境和资源状况仍不容乐观。其中,由于过度捕捞、海洋工程、生产及生活污水排放,造成了我国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海域生态结构失衡,海洋物种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同时,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不足和措施不力,加剧了这种状况恶化的趋势。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跨界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加以解决。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国际条约之一,它的制定和生效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公约第一次对生物多样性作了全面的阐述,内容涉及了遗传资源的取得和利用,技术转让和生物安全,从建立保护区系统到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和恢复受威胁物种,到采取迁地保护措施等。 国内不少学者围绕《生物多样性公约》产生的背景、制定和履行情况进行了一些研究,新世纪初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行以来,鲜有学者专门针对《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国外学者的相关著述也较少。基于此,本文试图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与中国海洋生物保护为中心,系统研究《生物多样性公约》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及其借鉴意义,进而思考该公约的完善和发展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推动作用及启示。 本文首先从研究对象入手,开篇介绍《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制定背景、目标、主要议题,公约的特点及历史发展,介绍公约的运行机制,执行情况及其新发展;然后,探索《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运行机制和在海洋生物保护方面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在海洋生物保护方面为主线,阐述中国履行公约的情况,从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机制的设计和具体事实入手,指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并提出不足之处,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最后,通过介绍俄罗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海洋生物保护以及履行公约方面的特点和先进之处,提出完善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我国履约能力的建议。 总的来说,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主要集中在公约的特点和借鉴意义的探究上,试图以动态的视角,拟解决怎样构筑一套既适合中国海洋生物保护现状,又能够更好地履行公约的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制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海洋的道路。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公约的运作情况与中国海洋生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状况,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旨在探析国际条约体现的国际法律模式如何在缔约国国内法律体系中运作,即国际法的国内法转化问题。

《生物多样性公约》;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马英杰

2008

中文

Q178.53;Q16

52

2008-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