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71661

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物理基础及数值研究

刘斌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探寻海气界面的动量、热量及物质交换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大气、海洋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海浪作为海气界面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通过海浪状态对海气之间的动量、热量以及物质交换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海浪的破碎及海面风切削波峰等生成的海面飞沫在海面形成水滴蒸发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海气界面的动量、热量及水汽通量。准确地理解和参数化海浪状态和海面飞沫对海气间动量和热量通量的影响,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建立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基础。 基于前人的研究与观测,本文给出了一个同时考虑波浪状态和海面飞沫影响的、适用于从中低风速到极端高风速条件的无量纲海面动力学粗糙度与波龄的关系。新提出关系对应的海面拖曳系数与海面10-m风速的关系同已有的外海和实验室观测数据符合得较好。此关系表明:在中低风速可以忽略飞沫影响时,无量纲的海面粗糙度与波龄并非单调的增减关系,而是随波龄先增大后减小;而在高风速下,飞沫的影响使得海面拖曳系数随风速的增大而不再增大,反而减小;不同波龄对应的海面拖曳系数在风速为25-33 m/s范围时出现极大值。 本文还回顾了中低风速下海面标量粗糙度的参数化方法,讨论了大气底层耗散加热效应以及海面飞沫对海气热通量的影响。通过考虑波浪状态对白冠覆盖率的影响给出了适用于气泡生成沫滴的飞沫生成函数,将其同Zhao et al.(2006)受波浪状态影响、适用于飞滴的生成函数连接起来得到了受波浪状态影响、适用于各种半径的飞沫生成函数。进一步将得到的飞沫生成函数应用于Andreas(1992)估计飞沫热通量的方法,同时考虑海面飞沫热力学过程的反馈效应,进而得到了考虑波浪状态影响的飞沫感热和潜热通量的估计方法。由此方法估计的飞沫感热和潜热通量在给定的大气、海面环境条件下,一方面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另一方面相同风速条件下,随波龄和风海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 基于对大气.海浪模式耦合基础的讨论,本文将新一代天气研究与预报WRF模式和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 Ⅲ耦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大气.海浪耦合系统。将耦合系统应用于一个理想台风的模拟中,通过对不同试验方案模拟结果的分析与对比,研究了不同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大气底层耗散加热以及海面飞沫热通量对台风系统的影响。波浪状态对海面粗糙度的影响增大了海面摩擦,减弱了台风强度,减小了台风浪的有效波高,但不同海面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对台风移动路径及海气热通量影响不大;应用本文新提出的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时,模拟的理想台风强度相对非耦合的控制试验减弱约5﹪,最大有效波高减小约6﹪。大气底层耗散加热效应能增大海气界面总热通量,增强台风的强度,使台风的中心海平面气压加深8-10﹪,最大海面10m风速增大6-10﹪,最大有效波高增大10-15﹪。海面飞沫热通量能显著地增强台风强度,增大海面风速和海面动量通量以及海面波高;同时海面飞沫热通量直接影响着海气界面的总热量和水汽通量,显著地增大海气界面的潜热和水汽通量。此外,海面状态影响的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大气底层耗散加热效应以及海面飞沫热通量三者对台风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同时考虑以上三种效应时,模拟的台风最低中心海平面气压相对于控制试验加深了10.7 hPa,台风强度增强14﹪,最大海面10-m风速和最大有效波高相对于控制试验也分别增大了18﹪和4﹪;海气之间总的热通量相对于控制试验增大约10﹪,而海气间总潜热通量增大得更为显著(约18﹪)。本文还将大气.海浪耦合系统应用于200509号台风Matsa个例的模拟,并通过对耦合试验与非耦合的控制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与对比研究了大气.海浪模式的耦合对Matsa台风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了海浪状态、大气底层耗散加热以及海面飞沫对海气动量和热量通量的影响,大气-海浪模式的耦合增大了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及海气热量和水汽通量;同非耦合的控制试验相比,耦合试验模拟的Matsa台风强度有所增强,中心气压及表面最大风速同最佳路径资料符合得更好;对于Matsa台风浪的模拟,同卫星高度计观测资料的对比也表明耦合试验模拟的有效波高同观测资料更为接近。

大气;海浪耦合;海面粗糙度;波浪状态;海面飞沫;耗散加热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物理海洋

管长龙

2007

中文

P732.6

156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