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虹——对D.H.劳伦斯小说《虹》中生命意义之研究
D.H.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二十世纪早期与詹姆斯·乔伊斯、约瑟夫·康拉德齐名的现代著名作家和社会变革的预言家。尽管他的文学作品因大胆探讨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遭非议,甚至其中数部被查封或禁止出版。但是,他对世界文学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最终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和敬仰。本文中探讨的《虹》就是劳伦斯最著名也最有争议的小说之一,是其创作的最高成就。该书在1915年刚出版两个月后就因不雅而遭到查封。小说通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英国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巨大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探索了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和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
本文试通过解读小说中描述的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生存状态,探讨、研究文中“虹”所蕴含的生命意义,分析对人类自然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并发掘其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故事始于1840年左右的马什农庄,田园般美丽的英国乡村正一点点受到工业化的蚕食。世代定居于此的布朗文家族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平静生活。但是水渠和火车等工业化社会的必然产物进入马什农庄,打破了宁静祥和的生活,将他们的土地分割开来。幸而,他们的家位于远离现代工业和文明的地带,保存了部分土地。家中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工业化的影响,而汤姆是受影响最少的一个。他与土地保持着最亲密的联系,在土地上劳作赋予了他根深蒂固的踏实感、安全感和生命的活力。他的妻子莉迪娅曾是一个波兰寡妇,侍奉并崇拜着她的革命者前夫,为了所谓的事业而奋斗过,始终只是丈夫身旁的一个影子,从未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然而,与汤姆的结合让她获得了新生。他们之间有一种无形关系(实际上也是劳伦斯所推崇的血性关系),这种关系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到一起。在结合和分离的平衡过程中,他们共同架起了生命之虹,实现了灵魂和肉体的融合,形成了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安娜和威尔。威尔与土地已经没有任何关系,是一个工厂的设计员。他性情被动,但对宗教充满了激情。安娜有着高贵的出身,汤姆和莉迪娅给了她富裕、宽容而温暖的家庭。她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人,对宗教的伪善极其厌恶。他们之间既缺乏汤姆和莉迪娅的无形关系,也缺乏踏实感。他们之间只有一种无形的斗争,这种斗争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未真正平息过。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最终导致他们无法实现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而陷入了性欲的泥坑。放弃了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安娜在生儿育女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因此,安娜和威尔的生命之虹是一个人架起的,并不完整。第三代人物厄秀拉是个独立而有个性的女孩,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憧憬。为了逃离家庭的吵杂和琐碎,过全新的生活:她走出家庭,做过小学教师,继续接受大学教育,寻求同性的友情和异性的爱情。然而,在那个充斥现代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里,迎接她的是接踵而来的幻灭和伤害。与斯克里本斯基的爱情让她体验到的只是死亡,无法实现两人之间的生命之虹,最后还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承受着重重打击,面对死亡的威胁,她醒悟到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并最终看到了工业废墟上腾空而起的生命之虹。导致她一步步走向这层层幻灭的正是伪善的宗教、非人性的工业化、现代文明和教育。
有评论家认为劳伦斯在该小说中主张的是女性追求独立、反对男权、走向社会的女性主义观点。但是,对文本中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历程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厄秀拉的苦苦追求远未实现其外祖母和谐美满的生活,甚至都得不到她母亲生儿育女的快乐。因此,劳伦斯所极力宣扬的并不是鼓励女性走出家庭,而是呼唤女性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存状态。
如今,现代文明和现代工业日益发达,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精神家园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对“虹’’之生命意义的重新解读,为我们思考、寻找人类健康发展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虹”并非上帝与众生的契约,也不仅仅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是劳伦斯对生命的独特见解:虹是自然与人类之间不可抗拒的契约、法则,是连接男与女、生与死、灵与肉的纽带,是生命的自然延续。人类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有血有肉地活着,搭建男女间的生命之虹,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快乐与幸福。
劳伦斯小说;《虹》;生命意义;英国文学;小说创作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李忠华
2007
中文
I561.074;I106.4
80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