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法视角下的汉语主谓结构中的“的”字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起,汉语语言学界就开始了对“的”的研究。从朱德熙的《说“的”》至今,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的”的性质和功能,然而,对“的”的句法地位的分析却一直没有统一。本文旨在借助生成语法普遍语法和最简方案及英语的标句词的研究思路,对汉语主谓结构中“的”的句法地位,包括以下两种结构——“的”位于主谓结构末尾和“的”插在主谓结构之间的情况进行分析,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及普遍语法在汉语中的实例。
汉语界早期对“的”及“的字结构”的研究运用的是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学者们发现了“的字结构”的性质同其核心词的性质之间的矛盾,并尝试各种方法化解这种矛盾,如改良向心结构理论,提出名物化学说等,但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当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传入中国,学者们开始运用这一新的理论进行研究。
目前,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的”是限定词,另一派认为“的”是标句词。把“的”看作限定词的学者运用“非对称理论”和“限定词假说”,分析了其作为限定词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然而,在具体的句法操作层面却有所欠缺,缺乏合理的移动机制。本文作者支持“的”作为标句词的说法,首先回顾了在管辖约束理论框架内对“的”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最简方案的理论进一步论述了“的”的标句词地位,并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移动机制。
把“的”分析为标句词,符合汉语的语言事实,也增强了理论的解释性,对普遍语法的假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当然,“的”的标句词解释还存在一些需要解释的理论问题,但是作为研究汉语语法的新的方法和思路,增加了人们对极其复杂的“的”字结构的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全世界各语言之间的共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
生成语法;汉语语法;主谓结构;的字结构;限定词;标句词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邓红风
2007
中文
H146.3;H109.4
57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