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泥质区百年来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口泥质区是末次冰消期高海面以来的长江入海物质沉积中心和“物质汇”之一,也是长江人类活动排放入海污染物的重要捕集区,该区域存在长江口贫氧区。本区沉积学的研究对认识东海物质通量和陆海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
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的方法和<'210>Pb测年数据,对取自长江口泥质区的重力柱状样E4(122°37.311′E、31°00.325′N,水深21m,样长144cm)和振动柱状样Chjk01(122°45.035′E、30°50.00′N,水深28m,样长366cm)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粒度分析,阐述了其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两柱状样<'210>Pb测年表明,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柱状样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和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2.8cm/a与3.5cm/a。
两柱状样地层中粉砂的含量为66.5%~69.8%,粘土含量为27.7%~30.1%,砂含量为2.5%~3.4%,属于以粉沙为主的泥质沉积。两柱状样地层中粉砂含量基本不变,砂与粘十含量则旱此消彼长。
季节性尺度的高分辨率沉积物粒度变化显示,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呈三段式变化:1)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2)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明显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1971~1981年间粒度最细;3)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
E4柱状样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在1966~1981年段和1988~2003年段与沉积物粒度变化存在负相关,有机碳含量在此两段时间内主要受粒度变化影响;而无机碳含量总体与沉积物粒度变化呈正相关。
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通道的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而对长江大通站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变化不敏感,主泓入海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长江口泥质区属长江水下三角洲前三角洲区,沉积过程与浙闽沿岸的长江泥质区有明显区别。前者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长江入海主泓位置变化控制,后者是东亚冬季风驱动下浙闽沿岸流输送的长江再悬浮物质的沉积体,其粒度变化受到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控制。
沉积粒度;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百年记录;长江口主泓演化;沉积学;海洋地质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地质
杨作升
2007
中文
P736.5;P512.2
49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