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泥质区YE-2孔8000年以来海洋环境演变和粗粒级沉积夹层特征
本文通过<'14>C测年、微体古生物、沉积物粒度参数、碳酸盐含量和碳酸盐矿物分析,结合U<'37><,k>古水温数据,对南黄海泥质区YE-2钻孔8000年以来的海洋环境地质记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8000年以来南黄海泥质区南部海域的海洋环境演变及对全球变化短期事件的响应。对钻孔中发现的三个粗粒级沉积夹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其物源与成因。
南黄海泥质区YE-2钻孔8000年以来沉积环境的变化可分为3段:1)8.1-6.8cal.kyr BP研究区为低盐的滨海沉积环境;2)6.8-6.1 cal.kyr BP,研究区为浅海环境形成期;3)6.1 cal.kyr BP至今,研究区为稳定的浅海环境,与现代南黄海基本一致。YE-2柱样4.63m以上(6490年以来)泥质沉积碳酸盐含量低于5﹪,基本集中在大于32μm粒级的沉积物中,应为来自较粗的生物硬壳的生源成因,而非陆源碳酸盐。这可能意味着黄河和长江的陆源输入物对本研究区的影响并不占主导地位。根据YE-2柱样1m以上(1.6 cal.kyr BP以来)沉积物的敏感粒度组分作为冬季风强度的替代性指标的变化,结合测年数据,可以推断出该时段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分为强盛、弱、较强盛3个阶段:1900-1450 cal.kyr BP,冬季风相对较强盛;1450-780 cal.kyr BP,冬季风较弱;780-100 cal.kyr BP冬季风强盛期。
YE-2钻孔中三个粗粒级沉积夹层是本区岩心记录中的首次发现,最厚可达80cm,其年代分别位于泥质沉积的2.3-2.5cal.kyr BP、3.7-4.2cal.kyr BP和5.6-6.1cal.kyr BP。其矿物组成表明,这三个粗粒级沉积层物源与泥质区不同 U<'37><,k>显示的SST平均高出泥质区的SST6℃,与泥质区海洋环境的水温有很大区别;粒度特征表明,粗粒沉积夹层可能是由风暴形成的事件沉积,但其成因和具体的物源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南黄海泥质区;海洋环境演变;碳酸盐;粗粒级沉积夹层;海洋环境地质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地质
杨作升
2007
中文
P736.5;P512.2
57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