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及邻近海域沿岸上升流的遥感观测与分析
利用2004年5~10月NOAMAVHRR的SST数据和MODIS(SeaWiFS)的叶绿素浓度数据研究舟山及邻近海域上升流的短周期变化,结合同期的QuikSCAT风场资料,分析西南季风对上升流短周期的作用。利用1985~2005年5~10月的SST月平均资料、2002~2006年5~10月的Chl_a月平均资料以及1992~2006年5~10月的海面风场月平均资料,研究舟山及其邻近海域上升流的长周期变化及海面风场对其作用力。
短周期的SST观测结果表明,2004年夏季研究海域内分布有两处上升流,舟山上升流位于29°~31°N,121.5°~123°E,核心区位于30°N附近,长江口上升流位于31°~32°N,122.5°~124°E,核心区位于31.5°N附近,上述两个区域分别对应舟山和长江口渔场。两处上升流经常混合在一起,呈长舌状分布在浙江沿岸,其沿西南-东北走向的两侧具有明显的海洋锋现象。研究海域内低温海水约24~27℃,平均温度约25℃。2004年上升流季节变化明显:六月份出现在海表面,七八月份达到强盛期,到了九月份上升流逐渐衰退直至消失。MODIS和SeaWiFS资料反演的叶绿素浓度图像表明,浙江近海分布有高叶绿素浓度;SST图像中的低温区与Chl_a图像中的高叶绿素浓度区在时间、位置和形状上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同期的海面风场表明,沿岸风的变化是舟山及邻近海域上升流发生短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上升流强盛期,海面多盛行偏南风,相反则盛行偏北风。
长周期的SST观测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内的上升流以海表温度下降的形式出现,其季节、年际变化明显;上升流现象年年存在,其与非上升流区的平均温差1.4℃。Chl_a资料显示,研究海域内上升流区分布着高叶绿素浓度,其范围与SST低温区在位置、时间及形状上大体一致。这些海域的高叶绿素浓度可能与上升流在涌生过程中从底层带到海表面的营养物质有关。风场对上升流作用明显,5~6月、8~9月是风向的南北转变期,风向由北向南转变时,上升流开始出现,反之,上升流逐渐减弱;6月底~8月初,研究海域被西南季风控制着,上升流在这期间最强盛,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是上升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邻近海域上升流;海面风场;MODIS;SeaWiFS;QiukSCAT风场;卫星遥感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赵朝方
2007
中文
X87;P731.23
55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