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国己经初步建立起新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不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占据多数,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均会高于城镇。但农民这一数量巨大却在二元经济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并未被纳入与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的范畴,使得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探索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发展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称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问题,借鉴世界各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经验,力图建立一个能将非农产业群体都包含在内的、城乡可以相互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首先回顾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历史变迁。考察我国历年来农村养老保障的变化及其特点成因是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的起点。
继而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的四种主要保障形式——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养老保险和储蓄养老。着重分析了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同时概述了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效能孱弱主要原因,为下面章节的理性选择作了铺垫。
然后在研究国外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进程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对德国、日本、巴西、波兰等典型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纵向比较,对各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时间及经济水平的横向比较,总结出我国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应借鉴的经验。
最后重点论述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完善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继续鼓励支持家庭养老,同时要建立城相衔接的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明确其建立应坚持适度保障、地区差异、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等基本原则,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个人、集体和国家可承受的城乡有别、互相贯通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城镇、农民工和农村建立三个不同特点、可以转换对接的社会保险模块,覆盖城镇从事全日制正规就业及其城镇灵活就业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和长期在农村务农农民等三种人群,分别作出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同时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
文章结尾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社会养老保障的长远目标。
养老保障模式;农村养老;城乡衔接;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金融学
杨林
2007
中文
F323.89;F840.67
52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