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71265

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对比分析

李斌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隐喻最早作为修辞学的概念为人所知,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涉及到认知领域。在隐喻理论的发展历史上,有5种理论占据了主要地位:比较理论、替代理论、互动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合成理论。 莱考夫和特纳在1989年出版的《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诗性隐喻的概念,并将生活中的概念隐喻作为诗性隐喻的构成部分。概念隐喻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渗入到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诗歌是隐喻最复杂、最新颖的表达。人们能够理解繁复华丽的诗性隐喻,是因为“诗性思维利用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机制,但远远超越了它们、阐释了它们,并将它们以超乎寻常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Lakoffand Turner 1989:67)。诗人利用诗性隐喻赋予了诗歌更多的意义和内涵,使抽象的感觉具体化,激起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理解字面的多层含义。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合成理论以及认知诗学等理论综合阐释诗性隐喻的特点和生成,并将诗性隐喻具体到花的隐喻中进行分析和对比。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中花的意象无所不在,替诗人抒情达意。本文的主体部分对蕴含花的隐喻的诗歌进行收集整理,比较中英诗歌中花的隐喻异同,并分析了造成不同的原因。根据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其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花的隐喻也在中英诗歌中代表不同的内涵。

诗性隐喻;认知诗学;修辞学;概念隐喻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常宗林

2007

中文

I106.2;I207.22

72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