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71258

洪水及截流对长江入海悬浮有机质分布和扩散的影响

宋晓红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论文根据国内外对陆架边缘海域悬浮颗粒有机质的研究现状,通过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对海水颗粒有机碳(POC)、氮(PN)测定的先进方法,即利用元素分析仪和MAT-251质谱仪和Finnigan Deltaplus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量了黄东海及长江河口区悬浮颗粒有机碳、氮含量和同位素组成,以弄清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对黄东海悬浮颗粒物质输运的影响和三峡截流对长江口区悬浮颗粒有机物质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一、洪水事件对长江颗粒有机质入海扩散的影响 1998年秋季,在黄东海采集的五层悬浮体样品中,TSM浓度与POC和PN质量浓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r=0.90~0.98)的同时,TSM浓度又与盐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r=-0.29~-0.59);而且POC与PN质量浓度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r=0.89~0.98)。由此推断,在该航次采集的悬浮有机质中碳氮主要是由TSM浓度所控制。 颗粒有机质的C/N分子比值与PN%之间存在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0.44~-0.71),但是,C/N分子比值与POC%之间却无明显的相关性,说明C/N分子比值主要是由PN%的变化所决定。 δ<'15>N与表层POC%、PN%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6和0.24(p<0.01),然而在更深的水层中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了,说明颗粒氮容易受到除有机质降解以外的其它因素,诸如在水柱中营养盐的利用程度、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不同来源物质的输入等的影响,而使其同位素值发生变化。 由C/N分子比值的“谷形”和δ<13>C的“峰形”分布可以认为,在1998年夏长江特大洪水期后长江入海悬浮颗粒可以直接被输运至冲绳海槽海区,这突破了我国学者过去根据平常水文条件下所得出的长江入海悬浮颗粒物质不能直接输运到冲绳海槽的认识。 二、三峡截流后长江口悬浮体及颗粒有机碳、氮的分布和来源 2004年秋末冬初,在具有高悬浮泥沙浓度的长江口区,POC、PN质量浓度和TSM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708 6和R=0.648 3,表明长江口TSM和POM的物源一致性;而且悬浮体有机C/N比值大多数在12以上,显示了该区域TSM及其POM的陆源性质。对照了三峡截流前后长江口区的悬浮体和颗粒有机质的质量浓度分布数据,说明迄今为止三峡截流尚未对长江口区悬浮颗粒分布特征造成明显的影响。

悬浮颗粒;洪水事件;颗粒有机质;入海扩散;营养盐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分析化学

王江涛;石学法

2007

中文

P734.232;TV148.9

59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