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习得顺序的研究:可加工性理论视角
在二语习得领域,语言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语习得研究开始转向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是否经历一个可以预测的不同阶段的分析。Clahsen,Meisel,Pienemann等人后来对于ZISA项目发表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可教性假设,人们开始广泛地认为在第二语言语法现象中,存在固定的习得顺序。
Pienemann在ZISA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多维模式进行了一次重新的定位,形成了可加工性理论。这是一个具有很强应用能力和解释能力的理论,主要是涉及语言发展的问题,Pienemann运用Levelt的言语模式,借助于一种统一语法框架,即词汇功能语法,探索学习者语法的发展或呈现,阐明了对于不同阶段的语法规则习得所必需的处理先决条件,创建了一种语言习得层次。习得过程可以描述成心智语法的不断构建,在前一阶段习得的基础上发展每一阶段。Pienemann和Johnson已经将加工层次应用到母语为西班牙语、波兰语的学习者英语习得研究中。
本试验旨在探求汉语母语学习者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本试验从被试者的书面语料中分析是否存在可加工性理论中的发展阶段的现象。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语法一致和句法结构中12个方面是本次试验中的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结构可以构成英语习得过程中一个相对全面的层次。
3名被试者(韩,冀,廉)产出1.775个单词可用于本次研究。每一名被试在完成相关单元语法学习后要求完成一篇作文,共4次,时间为2个月。书面语料收集主要是为了研究英语语法的习得。研究表明,被试者语料产出存在很明显的加工层次,尤其是被试者韩的中介语语料。根据本次研究,在语法一致等习得中为可加工性理论提供了很有力的实证支持。
研究还发现,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也有很多的变异现象,但是这些变异从根本上还是受到可加工性理论的制约。对于这些发现,可教性假设也具有很重要的教学意义。该研究对外语教学方面有很重要启发,如课程设计、评估和错误纠正等方面。
试验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语料较少,收集方法单一,而且分析的语法成分不全面等,这在我们以后的试验中会进一步弥补。
文章的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章总体介绍该试验,包括试验目的和主要集中的问题,还列举了相关的术语定义以及本次试验的理论根据和假设。
第二章主要综述了习得发展理论,大体介绍了可加工性理论,以及在英语二语学习中的应用,并且还列举了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语言加工总层次是该理论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部分给与了详细的评述。同时,也介绍了语法一致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主要是围绕试验的本身,阐述试验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这部分中,详细介绍了习得标准,也就是“出现标准”,并且说明如何使用这一标准进行语料的分析。
第四章是运用可加工性理论分析试验数据。每个被示的语言产出都在不同的表格中呈现出来。主要是从语言加工层次,学习者语言变异现象,可教性假设三个方面分析。
第五章是我们的结论部分。该部分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本试验发现的教学意义。指出本次试验的局限性,并给出下一步的建议。
习得顺序;可加工性理论;可教性假设;英语习得;多维模式;语法规则;中介语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杨连瑞
2007
中文
H319.3
62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