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71246

《印度之行》的对话理论解读

王维青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最负盛名的作品,它通过两位英国妇女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的印度之行,反映了英国和印度在文化和精神上的冲突,以及造成和加深这种矛盾和冲突的殖民统治制度。小说的神秘气息以及其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独具特色的风格使其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小说出版之初,不少评论家把这部作品看作是反映当时现实的的一部政治小说,但福斯特的这部小说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他利用这部作品探索了一些人生的普遍问题。 巴赫金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创立了巴赫金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生活的本质,而文学研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等等诞生之日起,对话便被文学界视为一个独立的、富有影响的批评武器。很明显,对话是开启巴赫金创作生涯的万能钥匙。因此,对本论文作者而言,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角度分析《印度之行》中的冲突和对话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是以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研究和《印度之行》的研究为基础的,主要采用了描述法、归纳法、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自其问世之日起,《印度之行》就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其主题、风格,写作技巧,内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角度来看,整部小说充满了冲突和对话关系。但是从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来看,很显然,这些对话是失败的。究竟作者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呈现了哪些冲突和对话?冲突和对话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主人公阿齐兹是如何进行自我对话的?在与他人的对话和自我人格的对话过程中,其思想发生了哪些改变?他有什么样的对话理想?本文将试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角度解读福斯特这部最著名的小说,回答以上问题,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及其作者写此小说的真正意图。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再现了作品中的中心人物与其他人对话关系和冲突,包括阿齐兹与菲尔丁、阿德拉、穆尔夫人以及英国殖民者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从他们的冲突和对话中,可以看出在相互交往时印度和英国人的内心世界和态度。 第二部分从对话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小说中冲突和对话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对话双方缺乏狂欢化世界感受,对话意识。客观原因主要是对话缺乏狂欢节气氛和平等话语权。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阿齐兹的自我对话以及其思想上的重生。小说中阿齐兹的印度自我和西化自我,穆斯林自我和印度自我进行了激烈的对话,并引起了他思想的变化,使他意识到只有在印度得到解放,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两国之间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创造出对话的土壤,人们形成对话意识,有了狂欢世界感受,对话才能够和谐的进行下去。

福斯特;巴赫金;对话理论;《印度之行》;英国小说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罗贻荣

2007

中文

I106.4;I561.074

50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