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71121

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呼啸山庄》

张学义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呼啸山庄》作为英国19世纪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传世之作是她的唯一一部小说。它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疯狂的复仇,凄婉的悲剧,独特的想象而著称于世。为何这样一部小说并不为时人所理解和接受,甚至于有一篇刻薄的评论说,“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为何这样一部小说先是被拒,后又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初步理解,最后为现代读者所接受?本论文运用读者反应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从结构上讲,本论文运用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美学方式,即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来组织论文内容。所谓水平接受是指同一时代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情况;垂直接受是指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接受情况。故本论文首先把《呼啸山庄》的接受史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利用水平接受的方法集中分析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与现代读者对《呼啸山庄》的接受情况。 对《呼啸山庄》迟到的接受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问世遭贬阶段;全面考察和初步接受阶段;系统研究和接受阶段;“《呼啸山庄》热”阶段。然后,本论文分析了《呼啸山庄》遭遇维多利亚时代读者冷遇的原因,也就是运用姚斯的期待视域理论论证《呼啸山庄》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读者的期待视域。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乐观与自信是这个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几乎体现在所有的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之中,即使批判意识最为强烈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其作品中的人物看似违背了传统的社会道德,实际上他们也认识到了传统道德的优势地位,他们自己也并非是心甘情愿的反叛者。那么,为何《呼啸山庄》作为同时代的产物,却不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呢? 本论文提出,这是由于维多利亚时代读者的期待视域与《呼啸山庄》文本之间的形成的偏差,即审美距离偏差过大,无法通过读者的视域调整加以弥合,以达到视域融和。本论文从期待视域的两个方面,即人生期待视域和文学期待视域的角度对《呼啸山庄》的十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疯狂的爱,极端的复仇,难以接受的悲剧,恐怖的意象,紧张的气氛,令人沮丧的叙事结构,超俗的世界观,孤僻的背景,单调的模仿,难以置信的谜,粗俗的语言,笨拙的人物塑造,和令人难以忍受的异教思想。但是,现代读者为何完全接受了《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呢?本论文运用读者反应论中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即从小说文本的情节发展和写作的艺术手法两个方面研究了现代读者如何在小说中召唤结构的诱导下,在欣赏小说的同时,完成了视域融合。首先,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研究了读者的期待视域的调整过程,即满足,震惊,再满足的过程,并得出了恶魔的复仇终致其自身的毁灭这一结论。其次,从小说艺术手法的角度,揭示了现代读者如何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激励,吸引,一气读完的阅读过程。当然所有这些艺术手法都是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服务的,也就是说是它们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期待视域并最终完成视域融合。

《呼啸山庄》;小说创作;英国文学;接受美学方式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左金梅

2007

中文

I561.074

73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