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71106

黄河入海过程中常量离子和有机碳输送规律的研究

黄翠玲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论文基于国家海洋局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黄河口海岸线确定方法研究”,开展了2004年11月、2005年5月和2005年9月三个航次的调查和监测,通过表、底层水体中常量离子的时空分布,探讨由河至海过程中常量离子的迁移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深入了解黄河口地区性水化学的河海特征;通过水体悬浮颗粒物及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及单体脂肪酸分子的分析,同时结合渤海近岸至离岸沉积物中脂肪酸的组成,阐述黄河过程中有机碳的来源和迁移特征,以及黄河陆源输入对渤海沉积物有机碳的贡献。主要结果如下: 1.常量离子 在黄河入海过程中,除碳酸氢根离子外,常量离子均与盐度的变化成相关关系,均表现显著的河海特征;常量离子不同季节的相对贡献在海水区和混合区(S>5)是一致的,由大到小依次为Cl>Na<'+>>SO<,4><'2->>Mg<'2+>>Ca<'2+>>K<'+>>HCO<,3>>NO<,3><'->;河水区(S<5)则不同,分别为:(1)2004年11月和2005年5月:SO<,4><'2>>HCO<,3><'->>Cl>Na<'+>>Ca<'2+>>Mg<'2+>>K<'+>>NO<,3><'->,(2)2005年9月;SO<,4><'2->>HCO<,3><'->>Na+>Cl>Ca<'2+>>Mg<'2+>>K<'+>>NO<,3><'->;研究常量离子的稀释规律发现,常量离子在黄河口河水区存在微弱的添加行为,而在混合区行为显著不保守;三个航次(∑-/∑+)在平衡范围内(1.0±0.25)的占92.3%,阴阳离子基本平衡;综合分析表明,黄河口常量离子在输运过程中表现出由淡-咸水的物理混合控制为主,生物和化学因素为辅的特征。 2 .水体中总颗粒有机碳黄河口枯、、丰水期水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 1.12-5.14 mg/L和0.83-4.32mg/L,两个季节水体中总颗粒有机碳的浓度均呈现河水区高海水区低的特征;枯、丰水期悬浮颗粒物中脂肪酸碳数主要分布在C14~C25的范围内,饱和脂肪酸占绝对优势,枯、丰水期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3.19%,和58.57%,其中以短链脂肪酸为主,长链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少;同时检出较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及反异构脂肪酸,枯、丰水期分别占54.23%和55.65%。脂肪酸来源分析表明,枯、丰水期均是浮游植物来源的脂肪酸占主导地位,平均分别为34.51%和38.85%。枯、丰水期不同来源脂肪酸的贡献大小均为:浮游植物源>混源>细菌源>陆源。 3 .沉积物有机碳黄河口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较低,枯、丰水期含量分别为0.11-0.32%和0.09-0.15%,且呈现河水区低海水区高的特征;枯、丰水期沉积物中脂肪酸碳数主要分布在C14~C25的范围内,饱和脂肪酸占绝对优势,枯、丰水期平均值分别为65.77%和61.34%,其中以短链饱和脂肪酸为主,长链脂肪酸较少;同时检出较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及反异构脂肪酸,枯、丰水期分别为45.33%和53.37%。脂肪酸来源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及混源脂肪酸的贡献最高,枯水期分别为30.62%和35.70%,丰水期分别为34.18%和29.40%。沉积物中不同来源脂肪酸的贡献大小,枯水期为混源>浮游植物源>细菌源>陆源,丰水期为浮游植物源>混源>细菌源>陆源。 通过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不同源脂肪酸的分析发现,黄河陆源输入对渤海表层沉积物陆源有机质的影响随离黄河口距离的增大而降低。

黄河陆源输入;悬浮颗粒物;常量离子;有机碳;脂肪酸;渤海沉积物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科学

邹立

2007

中文

X145;P736.212

121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