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表的编制始于1982年,1984年开始公布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1997年以后的统计指标的设置完全国际可比。在这20多年间,中国国际收支规模及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自20世纪后半段以来,更是出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自1994年至2005年(除1998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外),中国国际收支保持着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这并非是一种常见现象。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结构从而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反映了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对外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国内经济结构和产业变迁,以及中国相关国际收支调节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从国际收支整体状况来看,顺差或逆差都属于国际收支失衡状态,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资源配置、资金运用乃至经济伙伴国的相关政策。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的顺差,虽然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清偿能力,提高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信心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体现中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持续的大额顺差也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表现其隐含的负面因素也同样值得关注。
为实现改善国际收支大量顺差这一格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革外汇账户管理,扩大企业灵活使用外汇的自主权;放宽境外投资外汇限制,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证券投资,拓宽资金流入流出渠道;允许移居境外的中国公民将其境内资产转移至境外;允许国际开发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它取决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涉及诸多方面体制改革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本文旨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现状,通过分析影响中国未来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对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判断和预测,进而对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综合影响进行评估,最后提出中国国际收支调整的模式选择和目标方向,并就实现这一模式和目标提出对策思考。
国际收支失衡;顺差;逆差;货币政策;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贸易学
高金田
2007
中文
F740.6
45
2007-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