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视阈看翻译家鲁迅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开始超越文本的局限,转而研究影响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的、宏观的因素。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翻译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关系,关注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西方与东方之间以及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往往站在弱小民族和弱势文化的立场来探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问题。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文化输入和输出很不平衡。鲁迅的翻译活动充分显示了他对这一状况的态度和认识。本论文从后殖民的理论视角,研究探讨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从而揭示鲁迅如何通过翻译来应对西方的文化霸权,试图摆脱东西方的二元对立,以实现真正的对话和交流。
本论文研究了鲁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从翻译选材方面探讨了鲁迅对翻译流量不平衡的抵制;之后,从“归化"和“异化”两方面研究探讨了鲁迅的翻译策略。鲁迅初期的译作表现出较高的归化倾向,不过后期一直以异化为主导。研究结果表明,鲁迅作为翻译家,不仅在当时影响广泛,在当今后殖民视阈下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文献法、对比分析法、数理分析法是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本章对论文进行了总体的介绍。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回顾了后殖民研究领域的有关成果,介绍了这一理论在国外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是后殖民相关理论的介绍。后殖民理论家指出,东方主义,事实上并不是关于西方如何认识东方、阐释东方的问题,它在实质上是一个权力问题。本章介绍了后殖民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相关思想。其中有关后殖民文化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论述为下一章关于鲁迅翻译的探讨作了理论铺垫。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者把后殖民理论用于对翻译家鲁迅的研究,探讨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鲁迅对当时文化霸权的回应充分体现在他的翻译活动之中,体现在他对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取向中。这也是论文的主要观点所在。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这部分首先总结了前面章节所讨论的内容,之后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对今后相关论题研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本文旨在将鲁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从后殖民的角度评析其翻译活动在当今后殖民理论研究、批评与发展中的意义。
后殖民;东方主义;文化霸权;文化交流;鲁迅;翻译策略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徐莉娜
2007
中文
I210.93
63
2007-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