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周边海域悬浮泥沙运移和海底蚀淤变化规律研究
黄骅港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区以东90km的渤海之滨,漳卫新河与宣惠河交汇的大口河北侧,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通道出海港。自2001年建成以来,一直深受外航道严重淤积的困扰。随着“2007年跨入亿吨大港”目标的提出及朔黄铁路复线的加紧建设,如何维持外航道正常通航水深的问题显得更为紧迫。本文根据多年水深地形、水文气象、底质、风况等实测和历史资料,运用ECOMSED数值模型对黄骅港附近海域潮流场、正常和大风天气下悬浮泥沙运移以及海底蚀淤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经验证其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
黄骅港海域潮流流向基本呈E-W向,流速一般在30cm/s~65cm/s之间,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正常气候条件下,研究区内悬浮泥沙运移主要受潮流控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经过一个潮周期后,产生WSW向的净位移;整个研究区内悬沙浓度较小,在50mg/L~350mg/L之间,并呈现向外海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悬沙相对应,研究区海底蚀淤变化不大,年最大侵蚀和淤积量分别为7.5crn和2.5cm。
NE向大风作用下,研究区内悬浮泥沙运移方向为WSW向;与正常天气相比,悬沙浓度明显增大,在100mg/L~5000mg/L之间,浓度由岸向海逐渐降低;6级以上大风作用33小时(最大风级8级)和22小时(最大风级9级)后,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处于侵蚀状态,侵蚀量向外海逐渐降低,航道淤积严重,淤积量分别在5cm~38cm和4cm~26cm之间。
NW向大风时,研究区内悬浮泥沙颗粒向SE运移,悬沙浓度在50~1000mg/L左右,6级大风作用12小时后,研究区内处于略微侵蚀状态,侵蚀量在1cm左右,航道整体淤积量在2cm左右,北侧淤积较大,在8cm左右。
海岸附近海域的泥沙输运是海岸港口运行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黄骅港周边海域悬浮泥沙运移和海底冲淤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黄骅港航道的淤积整治提供了科学技术资料。同时ECOMSED数值模型在研究区的成功运用,丰富了ECOMSED数值模型的内容,为黄骅港海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黄骅港;数值模拟;运移轨迹;悬浮泥沙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地质
吴建政
2007
中文
TV148
77
2007-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