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系统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和运行特性研究
本论文利用SBR反应器研究了以好氧活性污泥接种驯化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并对好氧颗粒污泥的生长特性和系统运行特性进行考察。主要结果如下:
通过控制SBR系统的运行周期、沉降时间、上升气体流速等运行参数,以缩短沉降时间形成选择压的方式,经过25天的培养成功获得结构密实、形态规则、沉降性能和微生物活性良好的好氧颗粒污泥。
在25天的驯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颗粒的转化,而在两次颗粒化的过渡阶段出现了颗粒解体、悬浮污泥被大量洗脱的现象,该过渡阶段对系统COD和PO4-P的降解效率造成明显的影响(COD的去除率由86﹪降至25﹪,P04-P的去除率由51﹪升至76﹪),但对氮的降解效率影响较小。
好氧颗粒污泥的第一次颗粒化趋势出现在第4天,是以菌胶团为核心,丝状菌层层缠绕而成,此时颗粒结构非常脆弱,容易被强永力剪切力破坏;第二次颗粒化趋势出现在第15天,是以丝状菌为骨架,将散落的污泥絮体相互粘结在一起,逐渐形成密集型的联合体,颗粒结构密实、强度较大。
在好氧颗粒污泥驯化完成后,颗粒污泥成为反应器中污泥的主要存在形式,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达到5g/l以上。系统已经具备了高效稳定的有机物去除和脱氮的能力(COD,TN去除率分别为90﹪,84﹪),但对PO4-P的降解效率较差(去除率为50﹪)。
颗粒污泥初步形成后进入其生长期。对该阶段进行约75天的长期观察后发现:在颗粒生长初期,循环周期内的微生物长期处于生物降解期,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发生, COD和TN的去除率较高(分别为85﹪和80﹪),颗粒粒径较大(平均粒径2.0~2.5mm),此阶段颗粒表面容易生长大量的丝状菌;
而在颗粒生长阶段后期,微生物则处于较长时间的好氧饥饿期,硝化细菌的数量不断减少,反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除磷菌群的胞内PHB处于过饱和状态已经失去吸磷能力,TN和TP的去除率下降明显(100天时分别为26﹪和20﹪),此阶段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较小(平均粒径0.5~1.0mm)。
由此可见,长期运行的好氧颗粒污泥SBR系统更适于处理高有机废水,对氮磷的处理效率不高。
此外,好氧颗粒污泥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微生物相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颗粒生长初期,微生物绝大部分分布在颗粒的外部,其中杆菌的数量众多;而在颗粒生长末期,球菌成为颗粒表面的优势菌群,这些球状细菌很可能是异养茵群。而原来在最外部很容易发现的硝化杆菌则退化到颗粒内外分界线的内侧,这也是该阶段硝化细菌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
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相;废水处理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工程
王琳
2007
中文
X703
62
2007-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