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70646

论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孙菁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21世纪议程》序言写到:“人类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面对着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永存的悬殊现象,不断加剧的贫困、饥饿、病痛和文盲问题又增无已,我们福祉所赖的生态系统持续恶化。……”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国际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与和平、发展一样,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新主题。 工业革命推问题便是生态系统对人们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回应。痛定思痛,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协调一致,才是缓解环境危机的唯一可行之路。然而,各个国家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责任是不同的,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大部分仍来自发达国家。很明显,如果要让那些对环境的损害负有较小责任的国家和负有较大责任的国家承担同样的责任,是与国际正义背道而驰的。同动社会进步,在带给西方国家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脆弱星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臭氧层的空洞、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全球气候变暖、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等时,发达国家往往掌握着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让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责任,也是不现实的。怎样才能促成不同国情、制度、经济状况的国家都参与到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当中来呢?这个合作的基础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随着国际实践的发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越来越显示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使其稳固屹立于国际环境法体系的丛林之中,并成为指导丰富的国际环境法律文件制定的灵魂。“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包括了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所有国家不论其大小、贫富、种族、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别,都具有的在国内、地区内和全球范围内保护和改善整个环境或部分环境的共同的责任;第二个部分就是各国共同承担责任时,要考虑到不同的情况,特别是有关每一个国家在造成某种环境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国家在预防、减少和控制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在适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时至少会产生两个后果:第一,它要求所有有关国家都参与到旨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环境资源保护措施当中来。第二,它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在全球环保事业中承担起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一个比较新的国际环境法原则。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立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其倡导的在全球环境保护事务中不同国情、制度的国家应当承担不同责任的理念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在号召各国应对环境危机,克服分歧与困难通力协作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支撑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赋予其这么强大的力量呢?正是因为人们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责任区分背后的正义观有着相当程度的认同,才会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建立起合作的关系。相同的情况要相同对待,不同的情况要不同对待。对于一项意欲实施“不同对待”的法律或政策决定,需要人们对“不同情况”或差别性因素的存在做出说明和论证,国际分配正义——对此做出了圆满的解答和诠释,成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含义根植的厚土,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京都议定书》作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挥之大成者,让我们看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指导立法实践时显示出的潜能与灵活性。它的最终生效表现了各国愿意团结起来履行自己责任的决心。然而,《京都议定书》从制定到生效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也是不容忽视的。摒弃单边主义的霸权倾向,营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立法中的困难。此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应当以保护全球环境的大局为重,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落到实处贡献自己的力量。各国应当树立全球观和道义上的责任感,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本要求,本着合作协商、互惠互利的精神,加大国际环境合作的力度,通过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国际环境合作,努力营造并保护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责任原则;国际分配正义;环境保护;国际环境法;《京都议定书》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法学

徐祥民

2007

中文

D996.9

66

2007-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