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欧盟贸易摩擦研究
中国和欧盟世界两大重要的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欧盟的东扩,中欧之间的贸易飞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06年,中国仍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并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根据我国统计,欧盟已连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国对欧盟出口额已接近1910亿,年增长接近21﹪,欧盟对我国出口增长22.5﹪。中欧贸易从80年代的欧盟顺差转变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2006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接近1280亿欧元。伴随中欧贸易的发展,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中欧贸易关系,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相关经济理论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和中欧贸易摩擦的形式入手,分别对中欧反倾销摩擦、技术贸易壁垒摩擦、知识产权摩擦和保障措施摩擦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体系3.0版的分类基础上,通过计算中欧贸易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欧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通过分析,我国与欧盟相比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表现在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劣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而欧盟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相比之下,机械和运输、化工和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虽然欧盟对我国机械和运输产品保持着较大的顺差,但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我国的机械和运输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正不断增强,这说明我国与欧盟机械和运输产品产业内贸易深度正在加强,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国和欧盟在给彼此带来大量机遇的同时,双方的产业竞争也给彼此埋下了摩擦的伏笔。
中国和欧盟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是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知识产权摩擦和保障措施摩擦四个方面,其中反倾销案件占了大多数。我们在分析欧盟贸易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以上摩擦的代表性案例和中欧各自国情和经济发展程度,对这四种摩擦进行了特征、原因和影响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贸易摩擦应对体系。政府应完善贸易救济体系,注重经济外交,早日争取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为企业出口创造好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桥梁、监管和预警职能;企业应注重自身质量和品牌的发展,积极应对欧盟的有关诉讼,有条件的可以走出去。在三方共同努力下把欧盟贸易摩擦的影响降到最小,使我国对欧盟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中欧贸易;贸易摩擦;技术贸易壁垒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贸易学
邵桂兰
2007
中文
F752.75
58
2007-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