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70525

共同的梦荣格理论诠释艾略特《荒原》

于斐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 20 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诗中以神话原型作为隐含的深层结构,运用象征主义,结合现代题材,使“荒原”成为描述西方现代社会文化荒芜状态的最典型意象。本文通过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分析及原型理论,阐释艾略特在创作《荒原》时的精神状态,及其重新塑造和完善自我的个性化过程:并通过分析荣格和艾略特在理论上的共同点,从心理学角度诠释《荒原》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效果,以及艾略特的创作目的:即不仅描绘出一幅一战后信仰混乱、感情缺失、生命干涸的现代西方文明图景,而且反映“一代人的绝望”的事实。《荒原》意象群的创造也是诗人表达内心状态的产物,艾略特结合神话原型和象征主义完成了对诗歌整体框架的结构,表现了作者心理自我实现的个性化过程,引发出富有历史性的思考。

英国文学;现代诗歌;《荒原》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张德玉

2007

中文

I561.072

61

2007-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