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w001812

翻译与语言变异——比较《飘》的三个中文译本

王莉莉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该文参照社会语言学中有关语言变化与社会变化相互关系的理论,对英文文学作品《飘》的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做了比较分析,试图从中探究20世纪以来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并根据这一轨迹深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比较在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进行,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历时语言变化、共时语言变化和译者个人不同风格技巧.该文通过具体地分析不同时期同一作品的三个译本的实际真实文本,论证了文努蒂的"语言剩余"的理论,用实例说明了利用译入语中原有的俗语方言进行翻译对译文本身,以及对译入语文化造成的危害,因为方言在翻译中的使用释放了特殊的只属于译入语文化本身的语言剩余,与源文的意思形成了一定,有时是很大的偏差,给不懂源文的读者造成了虚假的印象,严重影响了译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据此作者提出翻译应该坚决避免方言俗语,尽力使用普通话,但正如"集体译者"一词的含义所说明的一样,译者始终受其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环境所影响,不可能脱离环境在真空中创作,因此不可能完全避免方言俗语的使用,这也是造成"一切翻译都是不准确"的原因之一.同时作者还比较了各个译者面临共同语言材料做出的与历时和共时语言变异无关的不同选择,提出翻译要得体的观点.总之,通过将语言剩余理论用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翻译的本质,指导翻译的实践,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变异;风格技巧;同义词;语言剩余理论;翻译理论;文学翻译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邓红风

2003

中文

H315.9

70

2006-0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